麓山脚下,湘江之滨,一座古色古香的3层红色小楼掩映在绿叶丛中。一群“文化交流使者”,就是从这座小楼里,开始了他们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化的旅程。
这段文化之旅,他们不仅自己从中汲取了精神力量,更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展示在世界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东方文化景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这座楼,就是湖南大学文学院;这群人,就是文学院研究生专硕党支部的中共党员。
志愿者走出去,文化走进去
2017年8月12日,第十六届“汉语桥”收官,并创下了一个第一——第一次非洲选手——来自苏丹的选手赵之行问鼎全球总冠军。而当时辅导他的老师,就是湖南大学文学院2016级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邓丽君。
这一次,邓丽君和来自非洲29个国家的31位选手朝夕相处,种下了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种子。
2018年,邓丽君来到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负责孟菲斯市Aurora Collegiate Academy全校的中文教学。今年春节期间,她还在学校组织开展了一场以“喜庆春节”和“福”为主题的春节文化周,告诉学生们中国人办年货、吃团圆饭、贴春联、挂灯笼、放烟花、发红包、看春节联欢晚会和访亲友等习俗。正是因为这个春节文化周,学校里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会用剪刀剪出多彩的“春”字;高年级的同学会手握毛笔,体验了“春”“福”的楷书、隶书、大篆和行书等不同书写形式,还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大篆福卡。一时间,“恭喜发财”的拱手礼还在校园里流行起来。
最让邓丽君感动的是,她的学生课后偷偷给她递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谢谢你让我越来越喜欢汉语。
归国前夕,邓丽君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祖国的发展恰似绚丽多彩的烟花绽放,汉语教师志愿者更似烟花洒下的星火,落在了汉语学习者心中那片阔远的土地上,而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如果说邓丽君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星星之火,那在湖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专硕党支部,这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早在2015年,湖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专硕党支部就开始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探索。而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走进去”,走入海外人民的生活中、文化中、思想中,成为不同文化之间加深了解与信任的工具。
彭婧、夏思凡,湖南大学2015级文学院研究生,赴韩国任教,当地掀起了汉语学习热;
亢晓博,湖南大学2016级文学院研究生,赴菲律宾任教,让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等汉语活动成为当地的时尚与潮流;
在泰国任教的谌艳姣,在学校汉语俱乐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生剪纸、编中国结、写毛笔字、画脸谱、包饺子……;
胡宏姣,飞到了地球另一边,到智利播下了汉语的种子;
还有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的谭莎莉,她的学生会骑10公里的自行车听她上课。
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专硕党支部积极参与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有73%的党员曾经在海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近三年,支部共有30人次先后走上海内外对外汉语教学一线,分赴北美、南美、欧、亚四个大洲,争做新时代最美中华文化传播使者。而他们也成了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一个新的窗口,成为中外文化分享和思想交融的重要途径。
老传统汲取新力量
去往海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人数越来越多,这让文学院研究生专硕党支部书记张亚丽开始有了焦虑感。
“在学校,他们都是普通的学生;但是当他们走上志愿者道路时,他们就是代表中国的名片,担负着沟通中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和职责。”张亚丽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更好的传播中华文化?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汲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这是文学院研究生专硕党支部给出的答案。
与其他党支部不同,文学院研究生专硕党支部除了理论政治学习之外,还有两大特色课程:家风家训的传承和传统艺术的修习。
家风家训传承,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支部通过赴近现代湖湘名人故居实践学习,参观曾国藩、胡林翼故居和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雷锋纪念馆及故居,体认优秀家风家训。
而传统艺术的修习,则通过成立“中华传统才艺互助学习小组”来实现。支部号召相关特长的党员自愿开设特色课程,教授内容包括书法、茶艺、太极拳、剪纸、中国结等传统艺术课。
“我们支部很大一部分成员日后都要走出国门,在与他国的互动交流中,要想增强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人文间的互联互通,就必须加强文化建设‘软实力’,以此提升自身的‘硬功夫’。”张亚丽说。
支部成员通过互助学习加强交流,既解决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对文化自信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这一特色课程还吸引了不少在校留学生参加,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
2017年,谭莎莉第一次站到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讲台上,而台下坐着的是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副校长Mike以及音乐系主任Dan。
任教的第一堂课,就是VIP课程,谭莎莉准备了两天的第一课并不是太好。整节课几乎是学生主导着进度条,教授们更倾向于有自己的风格和想法。深深的挫败感袭上心头。谭莎莉在微信群里找到上一任VIP课程的志愿者,向她请教。
在前辈的指导下,谭莎莉开始制定计划大纲,练习口语,编写教义,设置不同的游戏环节,研读对外汉语辅助教材,针对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制定会话场景,编写单词表……谭莎莉开始一步一步进入了状态。
她求助的这个微信群,对于身处海外的志愿者们来说,无所不能。
理论学习、专业求助、教学帮扶、思想解惑,他们都是在微信群、QQ群、学院公众号等网络空间里完成的。
“我们的支部建在网上,我们的党员连在线上。”党支部书记张亚丽说。
针对支部在校人员不齐、人员分散、存在时差的特殊状况,文学院研究生专硕党支部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搭建党员动态教育管理新阵地——网络党支部,缩短党员与支部的“距离”,真正实现了党员在哪里,组织就在哪里。
支部利用“互联网+”优势,传递党建声音。通过文件、远程视频、邮件、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及时将党建声音传递到境外每位党员,始终坚持有效、高质量开展 “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等活动。
在线过组织生活,在线学习,用支付宝、微信、网银交纳党费……文学院研究生专硕党支部的网络党支部在线实现了实体支部功能,不少有支部成员出国交流学习的学生、教工党支部,也开始借鉴网络党支部这种新模式,来解决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难题,在湖南大学校园里,这个“另类”的党支部也渐渐红了起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