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NO6丨周洁辰:我们总在路上 洒满月光

2023-07-14 23:14:59 周洁辰




周洁辰

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

实习单位: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时政部




这个暑假,我有幸来到位于南京市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大厦的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进行为期六周的专业认知实习,担任时政部实习记者一职。实习期间,共发布稿件12篇,包括5篇系列报道,在紫牛新闻客户端、《扬子晚报》、扬子晚报网均有刊登发表,其中十字棍是否能矫正驼背、网红店如何激发消费新活力等多篇稿件被中国经济网、光明网、环球网产经、新浪网、壹日报、腾讯新闻等各大媒体平台转载发布。


六周的时间里,我走出曾经让我感到舒适放松的圈子,带着期待和敬畏来到这栋日夜不息的新闻殿堂,以实习记者的身份践行四力,游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记录下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成果和光环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拒绝和“风餐露宿”的生活。这段实习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上的锻炼和提升,更是思想和灵魂上的碰撞,我看到无数人的努力与执着,看到理想与现实的摩擦,看到光环褪去的无奈,看到柔和有力的人文关怀。这一切构成了一个鲜活而又真实的新闻业界,实习生活让它毫不掩饰地铺展在我面前,让我看到了乌托邦以外的世界,或恐惧,或卑微,或纠结,然而,我们总在路上。



(一)融媒:在这里遇见不同

余秋雨先生曾经来南京演讲时,给扬子晚报写下了这样的题辞:“在信息传播的风雨大潮中,人们都在寻找公正的岛屿。暮回首,岛屿就在身边不远处。” 


扬子晚报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扬子晚报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涉足全媒体的新闻单位,早在1998年,扬子晚报就开设了扬子晚报网,设有“新闻中心”、“江苏”、“文娱”等多个板块,点击率达到500万PV,后续陆续开通了手机短信、手机报、WAP站点、视频直播报网互动等业务,逐渐形成“七只羊”矩阵,用户总量超4000万。


除了利用新媒体技术做与传统媒体相同的工作,扬子晚报之所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并且持续走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懂得在不同的平台做不同的事。我所在的紫牛新闻是扬子晚报于2019年推出的全新融媒体,覆盖app、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网站等多个平台。紫牛取自“扬子牛”的谐音,主打“原创、深度”,紫牛新闻客户端在2021年入选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扬子晚报》注重一对多的传播,是报纸本身对多位读者的单方面输出,而紫牛新闻则以“新闻社交”为亮点设计,扬子记者入驻“找记者”板块,实现用户与记者之间双向的互动交流,并设有“拍咖”、“牛油果”等功能分区,实现专业媒体与普通用户的内容共生,提高UGC的生产效能。


扬子晚报总编王文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紫牛新闻的名字不沿用扬子晚报是希望能够摆脱路径依赖,切断对既有成功模式的依恋,防止过去《扬子晚报》曾经的辉煌带来的思维定势成为今天改革发展的绊脚石,这样才能重构未来。当然,发展紫牛新闻并不意味着放弃报纸,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融相加,这一原则不能有半点动摇。


无论是纸媒时代还是融媒时代,内容为王是新闻行业不变的准则。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核心价值,而优质内容的背后离不开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合作和配合。紫牛新闻融媒体承担着大量内容生产和灵活调配的压力,紫外线客户端的开发实现了多平台供稿系统,并将选题策划、创意制作、活动执行、资源供给等整合成为“服务中台”,重塑新闻生产流程。


合作中的我们始终坚持团结并进,所有个人的力汇合成同一个力,所有的方向都朝向同一个方向。


(二)细节:于微纳处天地宽

两年来的新闻理论学习帮我搭建了新闻稿的基础框架和不可违背的新闻原则,但在实际的新闻生产当中,框架就像是一个人的骨架,而穿流填充其中的细节则是血肉,是贯彻紫牛新闻口号:在这里遇见不同的最好方式。


我记得在快乐送水工的活动中,我采访了一个工地上的工人,聊了15分钟,我自认已经问了很多细节,但老师接二连三的问题直接把我问倒了,像是他用的什么砖、一天衣服湿几次、多久能回一次家,这些都是我在采访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在交稿后,姜老师却说,你写的东西,套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适用的,因为你的细节并没能在稿子里得到体现。


读者希望在社会新闻里读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而不是生硬拔高的道理,这就是华尔街日报体多年来经久不衰的原因。我记得在盲盒市场的稿子里,我总想着要如何与国家即将出台的管理文件相结合,却忽略了很多探访中本身存在的细节,导致前面的描写像是草草带过。在烤鸭店的稿子里,老师直接指出了我的问题,想要表现他的辛苦,不应该直写辛苦二字,而是要将辛苦融进每一段的字里行间,在这个人独特的细节里体现。


于微纳处天地宽,一处微小的地方能够完全改变一篇新闻的深度,让其成为独一无二的故事,而要掌握一篇稿子的细节,则需要记者不断练习积累下来的笔力。



(三暗访:当卸下记者的“光”

实习前,我对于记者的概念除了课本里的客观理智,其他的印象都是在校媒的工作中建立起来的。辛苦又骄傲,这是我两年工作的总结。虽然很累,却能够感受到记者身份背后被赋予的光。当我带着这样的期待走进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却在第二周的一次工作中看到了记者身份的本质,实习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是拒绝二字。


我的带教老师姜老师多年来深耕南京,关注市场动态,所以我会被安排比办公室里其他的实习生更多的暗访工作。无数次的暗访我几乎走遍了南京的各个角落,用脚丈量每一寸新闻现场,我自认已经身心俱疲,但收获却不如我的预期,后来的我才知道,被拒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和我在一个办公室的张老师曾说,时政部如果要做一些自己的选题,越过被拒绝的失落才能继续下去,不是每一个人都要为你的新闻付出时间和精力。


走出校园的乌托邦,放下我对记者身份的期待和渴望,直面的是一名普通的时政部记者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随时可能遇见的意外和失败,校园里见到的过程虽有疲累但大多顺利,而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隔着一条河。记者也是普通人,没有什么通天的本领,但我们所报道的事实,或许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在快闪店的管制这篇稿件中,我走访了南京市里的四家快闪店,发现其都没有张贴经营许可证。我向老师汇报了这个情况后,老师转而与当地的派出所取得联系,提醒该快闪店尽快将营业执照公示,并将曝光新闻转变为科普稿件,让大众和快闪店店家对国家对快闪店的管制有进一步的认识。


当卸下记者的光,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普通人在自己的新闻岗位上尽最大的努力为社会的进程点亮星火。在报道各类负面新闻时,记者尽力挖掘出新闻中积极向上和改善解决的点,努力让这些“黑暗”的角落被看见,被“拯救”。负面新闻的存在不是为了宣扬黑暗,而是撕开一条光明的口子,在疼痛中寻找希望的可能。


(四关怀:媒体的社会责任

我清楚地记得,进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实习的第一天,我被安排跟随姜老师去南京大学苏浙运动场人防工程进行拍摄和采访的工作,这里是扬子晚报第六届“快乐送水工”的第一站。“


在上午九点半,1200瓶矿泉水已经在南京大学就位,时政部的老师们和人防工程的工作人员一起站在烈日下,而我扛着相机在一旁捕捉新闻稿需要的照片。40度的高温,我们毫无保护地暴露在阳光下,戴着安全帽在工地里穿梭了两个多小时,然而,从文字记者到摄像记者,从老师到实习生,没有一个人流露出一丝一毫不满愤懑的情绪,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今天所经历的这一切,不过是这些工人三个月来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我们的两个小时,是他们的每一天,而他们的每一天,曾经无人知晓。正是因为如此,扬子晚报才会选择开设“快乐送水工”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作为媒体送去关心,同时也是在通过镜头和文字,向广大读者展现这些劳动者鲜为人知的辛苦与努力。


就像我上文提到的,扬子晚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而支撑并引领着三个力量的动力之源,就是“社会责任”。不论是白纸黑字的《扬子晚报》,还是充满活力的融媒平台,扬子晚报始终勇担社会责任,秉持“办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纸”的初心。在刚刚认识扬子晚报时,这只是一个模糊的大概念,六周的时间里,我逐渐懂得理念的传承靠的是每一代扬子报人的行动,一个个独立的人真心贯彻并建构其组织文化,而正是时政部老师们的态度和对我们的关怀,让我学会把“社会责任”刻在心里,内化于行。


我的最后一次采访工作是与8号北京烤鸭店的老板周先生交谈,这也是扬子晚报为这个尤其炎热的夏天策划的“汗”卫烟火气系列报道的第6站。在采访结束后,我对电话那头的周先生说:“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也谢谢您和店里的员工为所有南京市民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谢谢您。”


实习的前一天,我看着去年“快乐送水工”活动的标题“感谢有您,南京安宁”不以为然;实习的最后一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重量。紫牛新闻有理智的激情,也有温暖的思考。


(“快乐送水工”合照)


我曾在看理想的一篇文章里读到:“在系统性的力量面前,柔和往往是微不足道,最先被牺牲掉的。我们总认为足够坚硬的东西才能保障秩序和安全,但就像任何安全措施之中,缓冲装置都是必不可缺的一样,柔和的力量同样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保护。”当前新闻业把社会责任看作是当代新闻传播的精神底蕴,社会固然需要克制感情、只有事实的时政新闻,这是一些“足够坚硬的东西”,而扬子晚报在策划和报道中透露的人文关怀正是客观理智之外的一种柔和的力量,二者共同形成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五写在最后:我们总在路上

回顾我的实习生活,几乎每天我都在后悔没有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而是一头栽进了舒适区以外的地方,看着其他朋友做着视频、美编之类的工作,心里无比羡慕。起初,一篇500字的稿子我要写一个小时,后续修改五六遍也是常态,每一次写稿都是痛苦的开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最后一篇盲盒市场的稿子只修改了一遍,就发上了紫牛新闻的首页。



(一些工作记录)


这段实习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能力上的提升,也把我从曾经杂乱的思想里解救出来。姜老师有一次和我说,新闻理想、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都是成为一个好记者的必要因素,但“成为”的开始,是行动。用“脚”走出实践的第一步,用“眼”观察人世间一切变化,用“脑”分析深化,最后用“笔”凝聚新闻的力量。


阴差阳错之下,我逼着自己走出去,无论手里拿着的是笔还是相机,用行动去实现我最初的梦想,而不是让纠结和幻想填满时间。记忆如此脆弱短暂,新闻把它们留存在某个角落,永不消逝。


这一路不知道要走到哪里才算得上真正到达终点,那就无畏保持初心继续走下去吧。无论怎样,世上的故事不会消失,而我总在路上,洒满月光。


文图:周洁辰

审核:李蓓丨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宣传团队




责任编辑: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宣传团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我带着期待和敬畏来到这栋日夜不息的新闻殿堂,以实习记者的身份践行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