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行天下,真创未来——开启大思政课新篇章



课程基地




在党中央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昆山市第一中学携手合作,共同建立了科技史课程基地。2024年12月19日,昆山市第一中学科学史课程基地正式揭牌启用。这是继建立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开发红色校史党史资源、与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新时代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之后,昆山市第一中学开展大思政课实践的又一重要举措。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教授、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执行系主任钮卫星教授、教工党支部书记刘锐副教授,以及昆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寇建桥等领导参加了“昆山市第一中学科学史课程基地揭牌启用仪式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昆山市第一中学主题交流活动”。


此次合作不仅是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更是党建工作与大思政课探索的有力实践。随着国家对大思政课的持续推动,昆山市第一中学在拓展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方面,不断创新和实践,特别是在科学意识、科学品格、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科学方法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建立科技史课程基地,学校不仅加强了科技教育的深度,也为大思政课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方向。
昆山市第一中学明确将“责行天下,真创未来”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价值,以期通过科技史的教育培养师生的家国情怀与求真精神。正如石云里教授所强调的:“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这为科技史课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此次揭牌仪式不仅展示了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成果,还标志着科技史课程基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启航。昆山市第一中学将继续依托这一平台,推动科技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贡献。



主题交流




季成伟书记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位专家亲临指导表示由衷感谢。指出学校科学史课程基地的核心理念是“责行天下,真创未来”,并强调以此为指导,把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和科学史课程基地深度融合,会产生1+1>2的育人效果。


昆山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 季成伟
石云里院长高度评价昆山市第一中学科学史课程基地的建设,认为其不仅对学生的世界观、家庭观念及社会责任感有着深远的塑造作用,更是对一中百年校史理念的生动传承,与萨顿所强调的科学在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巨大影响不谋而合。并进一步指出,科学与人文主义的结合至关重要且充满可能,而科学史正是实现这一完美结合的最佳桥梁与途径。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执行院长 石云里教授
钮卫星主任认为,昆山市第一中学科学史课程基地的“天下”宏观理念,不仅能极大地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更有利于他们全面健康发展。在这个理念引领下,学生能跳出狭隘的思维框架,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世界,这无疑会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及科技考古系执行主任 钮卫星教授
刘锐副教授对昆山市第一中学科学史课程基地给予高度评价,并分析了高中阶段科学史教学的主要方向,以及未来高考与科学史的关系。同时,强调了科学史课程不断更新换代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内容,才能保持课程的活力和吸引力。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及科技考古系教工党支部书记 刘锐副教授
随后,昆山市第一中学相关学科教研组组长,结合本学科特点和教育教学现状,对科学史课程基地建设提出了各自的设想和困惑。

下午,在科学史课程基地会议室举行了昆山市第一中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战略合作协议、昆山市第一中学党委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工党支部党建结对共建协议签字仪式和科学史课程基地揭牌启用仪式。




随后,各位专家和校领导与高三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交流,把科学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求真精神传递到家庭。



主题讲座

石云里院长以“逻辑的力量——公理化方法在近代科学革命中的作用”为题的讲座,深刻探寻了逻辑与科学革命的关系,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和视野。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是培养青少年时代责任感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政课,青少年能够深刻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创新求实的思维方式,塑造团结奉献的精神品质。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科技强国、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钮卫星主任的讲座以“历史视野下的天文与人文”为题,为师生们介绍了天文学与人类的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之间如何发生交互作用等知识,极具启发性。
科学史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科学、理性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独特视角。通过学习科技史,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科学创新背后的民族责任与时代使命,还能体悟到无数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学生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源泉。


“拨慢生命时钟——人类可以永生吗?”刘锐副教授的讲座,深刻启发了师生们如何看待人类寿命和永生的问题。

为此,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在科学史课程基地建设上不断努力,把“爱国”精神作为科学史课程的灵魂和核心,推动思政教育与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学校大思政课的实践水平,迈向新的发展台阶。通过这一探索与实践,学校致力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我系将继续强化科学史课程基地的建设,借助这一平台,深化“红色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推动科技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历史的启示,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学校将在党建引领下,促进科技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轮驱动,培养具有社会担当、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青年才俊,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