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艺术类高校美育的思考 | 刘春梅

2022-03-03 14:27:13

内容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非艺术类高校的美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输送满足时代需求、品格健全的现代新型人才。

关键词

美育   艺术教育   非艺术类高校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美育伴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一道前行,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教育。美育通过审美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人的心灵美、行为美的最高境界与理想状态。高校教育包括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教育,人文学科包含美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人们对于美的要求不断提升和拓展。除专业艺术类高校外,非艺术类高校在全国高校中占数量的绝对优势,培养的人才数量也是如此。高校每年为社会各领域输送大量的人才,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力和动力,非艺术类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在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某一专业或某一领域人才的需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对综合性、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也可以称之为现代新型人才。

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对美的要求和追求,即使是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也是需要美的。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强烈。如果审美欠缺或没有审美,则无法识别什么是美、什么样的美适合自己。而美育可以帮助人们提升日常的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审美修养以及最高层级的审美创造。

一、当前现状


我国当前经济持续繁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人工智能跨越前进,中国制造正在转型与突破,这些都迫切需要人才,尤其是能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创造型人才,包括具有一定艺术修养、艺术情怀的员工、专家、学者、企业家、领导等。而这些人才大部分来自于非艺术类高校,过去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国家的崛起与繁荣和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大学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担与责任,其中美育有助于全面人格的养成。

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有新清华学堂(图1)、蒙民伟音乐厅(图2)、艺术馆、博物馆等。笔者曾在其音乐厅欣赏过世界级水平的《天鹅湖》芭蕾舞剧;在博物馆观看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与手稿;在美术馆参观艺术展览等。此外,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每年开设的通识类艺术教育课程有56-58门,68-70个班次,容量达到每年6000余人次,学生艺术团有12支代表队,人数超过1200人。每年在新清华学堂等场馆举办的高水平演出和艺术名家讲座超过100场次,受益学生超10万人次[1]

图片

图1  新清华学堂

图片

图2  蒙民伟音乐厅

在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核心。2010年,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皇家爱尔兰研究院进行了题为《大学在变革的世界中的角色》的演讲。她说:“人文教育的理想与宽泛包括了人文学科、艺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这已经成为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所在,而且已经体现在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之中。”[2]这段话体现了艺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同样重要。

近年来,日本遵循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并存的艺术教育宗旨,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并称为三大科学,其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艺术教育的课程。早稻田大学本科的艺术教育课程由文学部和文化构想部两个学院共同完成,并且采用组合模块式课程设置,打通艺术与周边学科的壁垒。其教育目标不局限于对艺术专才的培养,而是重在启发学生对艺术背后的思想、文化的思考,强调艺术对人的创造性和人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影响[3]

二、存在问题


首先,非艺术类高校高层领导对美育工作认识不足、支持不够。至今,仍有些高校高层领导因为自身不了解艺术,认为“艺术无用”“艺术不能当饭吃”“艺术可有可无”,导致学校的艺术教育没有落到实处,艺术教师的处境非常尴尬,他们缺少话语权。事实上,即使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也知道用贝壳做项链来美化自己;春秋时期推行“礼乐”之美,楚国的编钟音乐正是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与享受的体现。

其次,学校教学职能部门对艺术专业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或认识停留在表面。他们认为,只要跟“艺术”或“美术”两个字沾边的课程,美术教师都能兼任。然而,美术类的实践、绘画、写生、创作课,与艺术理论(包括艺术欣赏、艺术原理、艺术史、美学原理与理论、艺术概论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让艺术实践课的教师讲授艺术理论课程,或是让艺术理论教师讲授艺术实践课程,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学校各部门或院系之间对美育认识不足。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一个大学内部有很多机构或学院之间仍然互不相通。有的学校学生选课只在学院内部进行,不可以跨学院、跨专业,或者是部分课程没有对其他学院学生开放。有些学院举办的艺术讲座、艺术展览等,其他学院或同一学院内非艺术专业学生几乎不参与或很少参与,学院和相关部门缺少宣传。在这方面,对于各学院、各专业之间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可以向日本的高校借鉴,比如上文提到的早稻田大学。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以担任艺术馆的职能(尤其是没有艺术馆的高校),其作用有时候大于书本上的学习。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于1891年正式招生,1917年建立了Thomas Welton美术馆。2018年1月,笔者受邀参与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举办的主题为“字为体·书为舆”的中美艺术家联展。可见,该校不仅通过美术馆进行艺术教育,还将图书馆作为补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图书馆于2015至2019年连续5年举办多次展览,包括4次高水平的国际性艺术展,涵盖6个国家40余所高校,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三、采取措施


教育是一个国家根本,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有很多方法可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美育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清华大学无疑为全国非艺术类高校的艺术教育树立了榜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艺术馆(2006年落成)、音乐厅、艺术学院、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其中,艺术馆每年举办20余次公益性展览,连续14年举办了7届当代艺术邀请展(双年展);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邀请校外艺术家到学校进行艺术讲座与教学;音乐厅举办各种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该校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艺术,把校外资源引入校内。除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每年主办的大学生电影节也是如此。

(一)改变或提升认识

高校教育及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的扶持。同时,需要社会各界、学校领导改变看法与认识。艺术教育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同等重要,它们构成教育的全部,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没有学校领导支持,艺术教育寸步难行;没有资金支持,则是纸上谈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育开展得如火如荼,离不开学校高层领导的高瞻远瞩与支持。

(二)引进师资,开设艺术课程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非艺术类高校仍旧严重短缺艺术专业背景的师资或人才。对此,需要引进师资,增开艺术课程。许多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在开设艺术课程方面,仅满足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年教育部印发)中规定的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选修1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或2学分。十几年过去了,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依然停留在2006年的最低标准。清华大学每年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超过50门,上课学生超过7000人,显然仅靠艺术教育中心的几位教师无法完成[4]

(三)举办专题艺术讲座

举办讲座早已在各高校开展,只是实施的数量和参与人数是一个问题。若把学生听艺术类讲座纳入学分或成绩,情况会有所改善。开展讲座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途径是灵活多变的。讲座的内容要丰富生动、注重与时代结合,此外还要鼓励参与、实时反馈、给予奖励。讲座可以由各学院自主邀请校内外专家或与外校、机构等合作,利用网络媒体和学校宣传栏进行宣传告知,对所有师生开放。

(四)举办艺术展览与艺术大赛

利用校园公共空间,举办艺术展览与赛事。无疑,学校艺术馆是一个非常便利的艺术教育场所,可以举办各类展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其审美品位和审美认知。对于没有艺术馆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兼任其职能实施艺术教育。艺术大赛可以由相关艺术专业的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主持,给予教师和专家一定补助或奖励。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举办有品质的艺术展览或大赛,便可成为学校的品牌和名片,在开展美育的同时促进学校发展。

(五)开展新媒体教学

非艺术类高校可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艺术教学。学生在选修课或第二课堂上,通过投影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艺术欣赏,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包括音乐、美术、建筑、雕塑、设计、电影等;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绘画指导,比如素描、色彩、油画、版画、插画、国画等;还有新媒体技术教学,包括电脑手绘板绘制作品、PS处理图片、iMovie处理视频剪辑、3D绘制动画等;其他艺术实践,如摄影、微电影拍摄、声音录制与剪辑等;音乐比赛、话剧、音乐剧、节日表演等;最新技术体验或制作,如全息投影技术、VR技术等。

(六)加强校内外合作

全球是一个共同体,国家是一个共同体,学校也是如此。学校内各机构和学院之间不应彼此隔离、互不往来,应该基于一个共同体。创新和创造源自打破边界、融合跨界、建立新的链接或联系。比如,计算机专业和艺术专业合作,可以进行新媒体艺术方向的研究(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生物专业和艺术专业合作,可以使生物研究的图像更加美妙,开拓新的艺术研究方向;文法专业和艺术专业合作,可以使文法教学更加生动具体,同时增加艺术专业的研究深度。除此之外,与校外展开合作,为相关艺术活动提供场所、志愿者等。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于1993至2019年间承办了2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与校外多家单位合作)。其间有开幕式、影片展映、研讨会、讲座等环节。大学生电影节不仅赢得了电影创作者和大学生观众的青睐,还得到国家广电总局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同。在广电总局2001年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中,时任副局长赵实两次提到大学生电影节对我国电影事业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时至今日,想必该电影节对北京师范大学师生的影响与意义非同寻常,而今天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与成绩也离不开大学生电影节做出的贡献。

(七)利用校外艺术馆或博物馆

北京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艺术展览众多、活动频繁,这为各高校学生提供了观摩、体验与学习的便利和机会。在国家博物馆观看经典国宝文物;在中国美术馆欣赏国内外顶级艺术作品;在国家大剧院聆听世界古典与现代音乐;在798艺术区领略并近距离接触当代最新艺术潮流。如果把这些活动纳入教学,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水平。

(八)融入民族经典传统文化艺术

通过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民族自豪感。如我国著名的景泰蓝,过去是皇帝对达官贵人的御赐之物,现在是国家赠予外宾的国礼。景泰蓝由北京珐琅厂制作,其与北京多所高校合作,有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此外,陕西皮影、景德镇瓷器、凤阳泥塑、京剧等,这些丰厚的传统文化宝藏有待于青年学子继承、弘扬、传播、创新。非艺术类高校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引入课堂,同时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考察、学习、欣赏与创作等。

(九)鼓励学生参与创作

艺术的习得与审美的提升还可以通过创作与实践的方式。教师带领或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可以提高其创造性和审美能力,通过创作促进各个专业之间的融合与协作。艺术家的思维往往是发散的,有时候很独特、犀利,这是其他专业人才可以借鉴的方面。以往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多地教导孩子要顺从、听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的课堂很安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一些学生失去了本该拥有的独特性和好奇心,而美育可以帮助他们找回自我、激发潜力、探索未知、创造美好。

结语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有新的思考、新的视角、新的教育观,而非艺术类高校的美育对人才的助推更是任重道远且势在必行,否则会在人才的培养中失衡、在高校的发展中落后、在国际的竞争中被轻视。不要安于现状、无所作为,不要被眼前的短利与形势所遮蔽。美育之于人、之于教育、之于国家、之于自然、之于生命,都是意义重大且深远的。美有内外之分,美育就是促使人兼修内外之美,追求尽善尽美的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1]郭必恒,朱梦君.2015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J].艺术评论,2016(5).

[2]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大学在变革的世界中的角色[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8b25e0100x53b.html,2011-8-19.

[3]韩聃.日本高等艺术教育的特点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2).

[4]郭必恒.2017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J].艺术评论,2018(5).

作者简介:刘春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和当代艺术实践。

责任编辑:力建学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非艺术类高校的美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