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铸魂育人 科技赋能强国征程
为传承抗战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物理系教师党支部于近期开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感悟与科普育人三维联动,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实干动能。活动以习近平总书记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结合校第三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形成兼具历史厚度与学科特色的育人实践。
一、深学理论:从历史文本中解码精神密码
支部以“专题学习+热点研讨”模式构建理论学习体系。支部书记领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讲话》时强调,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提炼“三个映照”:以历史映照现实,审视当前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历史映照初心,校准立德树人的育人坐标;以历史映照未来,锚定科技强国的实践路径。副书记结合校党委曹胜利书记“三步走”发展战略与“123345”总体思路,将理学院在量子物理、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布局,与抗战时期“科学救国”的先辈足迹形成历史对话,引导党员将个人科研方向融入国家战略需求。
在“科技装备与抗战历史”热点专题研讨中,党员教师以阅兵式装备为切入点展开跨学科解读。刘老师以“红旗”系列导弹发展脉络为线索,构建“军事技术-物理原理-国家实力”的认知框架:从1959年地空导弹击落RB-57D飞机时的雷达技术突破,到当代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量子通信原理;从激光炮的粒子束加速机制,到东风导弹固体燃料燃烧中的热力学应用,用物理案例诠释“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深刻内涵。
物理系教师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
二、躬身实践:重构历史现场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在学院党委统筹部署下,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赴天津博物馆参观《津沽烽火 浩气长歌——天津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文物展》,从历史记忆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党员教师们共同回溯了1931至1945年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览以“奋起救亡”“津门浩劫”“市区抗战”“盘山烽火”“赢得胜利”“抗战英烈”六大篇章为脉络,通过390幅珍贵历史图片、144件文物遗存、23份档案文献、3部纪实影像及1处沉浸式场景复原,全景式展现了天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英勇历程。面对日军侵略,天津军民在沦陷区不畏艰险、顽强抗争,成功创建盘山抗日根据地,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参观结束后,党员教师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立足教学科研岗位,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物理系教师党支部开展实践活动
三、科普育人:用物理语言讲好抗战故事
针对材料物理专业学生,支部组织参加了天津市物理学会开展的“历史情境+物理问题”的知识竞答。问卷以阅兵式为时空坐标,将25道题目构建为“军事技术-战争应用-和平发展”的认知链条:从“鹰击19导弹弹头摩擦生热”的机械能转化问题,到“激光炮谐振腔构成”的光学原理,将DF-61导弹发动机的气体状态变化与理想气体方程结合;通过“士兵贴地听敌军马蹄”的声速比较题,延伸至抗战时期“土电话”的固体传声原理;以“北斗卫星导航”的电磁波传递问题为引,对比抗战时期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局限,在“电子对抗装备干扰原理”题目中,引导学生思考物理技术在维护和平中的双重价值。
物理系教师党支部组织物理科普知识竞答
参与组织活动的青年教师耿伟鉴感慨:“当看到学生在竞答中准确计算出炸弹落地时间(约10秒),并自发讨论弹道抛物线与防空技术的关系时,真正体会到历史教育与专业育人的化学反应。80年前先辈用血肉之躯守护物理实验室,今天我们要用前沿科研成果筑牢和平盾牌,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此次系列活动以物理学科为桥,打通了从历史记忆到现实行动的转化通道,既让抗战精神在科学语境中焕发新生,也使专业教育在历史叙事中获得灵魂,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党建的创新样本。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