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再学习、再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

2022-11-18 13:23:17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22年10月14日下午,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八周年之时,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座谈会,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再学习、再贯彻,深入理解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领会“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孙旭东、方培新、傅巧玲、曹晓阳、韩绪、徐国强,艺术家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前,“国美党建之路——党建文化长廊”正式落成并开廊。长廊是学校九十余年党建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艺术呈现,是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阵地,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

浙江省教育工委组织处处长陈钦林,校党委领导班子、二级党组织和党委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开廊仪式并参观长廊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许江

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传统,建构人民之心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八周年,也是毛主席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八十周年,两个“八”叠合在一起,使我们感慨系之。

八十年前毛主席的讲话聚焦普及与提高,他指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毛主席对革命文艺进行了精辟的总结,无论是高级的文艺或者低级的文艺,均是为了人民大众。八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继承了延安讲话的核心思想,同时将人民的主体思想加以提升。他高度强调创作是艺术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两个讲话的核心都是文艺的人民思想,对艺术创作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成了中国艺术创作持续地向着本土性、民族性的自强自信标准的深刻转向。

人民之心的建构应该坚持三个面向。第一,面向时代的大生活。生活中埋着人民的根性,艺术家只有深入这种时代大生活,才能发现、感悟人民的根性。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过,“只有某些东西不仅仅被经历了,而且其所经历的存在获得了一种使自身具有永久意义的塑造,那么这些东西才称为体验”。蔡亮先生和刘文西先生一样,他们用画笔画活了陕甘人,画活了解放区的人,一个时代、一片疆域、一段历史、一张脸、一份神气、一种人性的美,他们的生活有痛、有挣扎、有沧桑,但所有这些经过生活的磨炼、咀嚼,变成了具有了永久意义的塑造,一种史诗般的再现和升华。

第二,面向自然。这里关系到人与自然、面向自然、把握自然的方法问题,有三个要点。一是观看。“观”的繁体字是一只大眼睛的猛禽翔于天,俯察大地,无所不见,中国绘画有着一种特殊的观看。二是描绘。当年黄宾虹先生向李可染先生讲笔法,有很重要的一张纸,两面,一面写满了,来不及了,反面再写,这张纸很独特,将积墨五法一一演示,远观烟雨洒洒,近看积墨斑斑,从中得以直观中国画描绘古法的密钥,笔笔见污痕,处处留天机。三是洞见。绘画根本上来说就是使不可见成为可见,“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1959年,傅抱石先生参观韶山,画了《韶山图》,是一幅长卷,毛主席回韶山,阔别32年,在那里写了一首七律《到韶山》,傅抱石读了毛主席气度非凡的诗,他说“盖已数次拟形诸笔墨,愧未能窥测高深于万一”,毛主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气象。

第三,面向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孕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定根基”,传统是人民的记忆精神的世代流传,传统也是人民性最深厚的地方。中国诗词协会会长袁行霈治学有八个词,“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博采,大量阅读,跨界、跨观点阅读;精鉴,要有鉴别力,要敢于质疑;深味,要有深度的品位;妙悟,要有豁然开朗的一天,迁想妙得的一天。我们研究者要能够采而能博、鉴而能精、味而能深、悟而能妙。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金一斌

锤炼从艺初心 弘扬中国精神

座谈会前,学校的党建文化长廊在象山校区2号楼正式落成和开廊,这是我们学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红色根脉强基工程”的鲜活载体。整个党建文化长廊,映照了国美师生“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的生动实践。

国美的艺术家和老师们以自身的身体力行,诠释了新时代艺术家如何“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

一是把稳航行之舵,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艺发展方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依托火热的艺术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表达,不断推出实践新思想、记录新征程、反映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理论标志性成果。

二是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根基在人民,中国文艺自立于世界文艺之林的旺盛创造力来自人民。艺术家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的真挚热爱,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牢牢放在心里,创作出有生活、有温度、有感情的文艺作品,成为新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歌颂者。

三是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要充分发挥文艺在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方面的巨大作用,用艺术创造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要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四是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引领时代的精品力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以“传之后世”的信念、“江河万古”的雄心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用作品的水平反映国家与民族文化创造的能力和水平,以艺术抵达的高度标识时代的精神高度和文化高度。

五是胸怀“国之大者”,在勇攀艺术高峰中成就人生价值。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勇挑重担,在精准服务国家和区域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在丹青笔墨中提升创作本领、在教学相长中锤炼从艺初心、在世界艺术的大格局中弘扬中国精神,坚守人品与艺品的统一,努力成为名家大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高世名

创新精神、历史感知与现实感觉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八周年,八年前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艺思想,我认为概括起来说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弘扬中国精神”。

“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核心就是要“创造艺术高峰”。今天在座的无论是研究者、还是艺术家,大家共同的责任就是要创造新时代的艺术高峰。

创造艺术高峰,需要大兴创作之风。一是要强调创新精神,守正创新,返古开今。中国精神不是保守的,而是在不断回顾历史中“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这就是中国人的创新之道。在与经典的对话甚至缠斗中,艺术家逐渐建构起自己的形式语言、风格面貌——在“与古为徒”的同时做到“与古为新”。

大兴创作之风,大家最直接想到的是主题创作。主题创作是推动创作之风的重要方面,但是主题创作不能等同于任务和订件,这不仅是自上而下的命题,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切身性的思考与探索。在杨奇瑞老师前几年组织的一期高研班《主题与形象》上,我们讨论罗丹的《地狱之门》,我们熟悉的“思想者”、“大影子”等作品,不过是《地狱之门》的一个局部,但是这些局部都独立成章、充满了力量。为什么在伟大作品中,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主体?就是因为它首先是一个形象,主题形象。不是用形象去建构一个主题,而是“主题即形象”。艺术家的本质工作就是创造出伟大形象,形象就是主题,这是艺术家的本分,是真正的艺术问题。

二是要强调历史认知和现实感觉。当我们进行历史画创作的时候,对历史要有认知,艺术家最关键的就是要在自己身上建立起一种历史的感知、现实的感觉。简单地说,画历史画要对历史有感觉,要在师生身上养成一种历史感;画人物画要对人感兴趣、对人性有洞察、对人道有理解,这就需要像巴尔扎克那样关注现实,像托尔斯泰那样深入生活。听起来是现实主义者的老生常谈,但是在今天的媒体状况中,这才是艺术和教育的根本。

绘画是艺术家理解时代、与现实对话的基本语言,艺术创作就始于这样一种“言语”的契机。每一次创作都是艺术家对世界的一次表达,每一件作品都是他的一次发言。在与现实世界的对话中,艺术家的精神主体不断地自我创生。这是因形式建构而生的精神价值,这也正是我们探索艺术语言的真正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我们要把艺术家最真切的创作与实践、经验和思考,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真实地呼应起来。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教授 吕品田

中国精神的三层内涵

坚定的理想信念涉及到艺术创作以及作品的灵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归纳为中国精神,强调它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作为体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精神有三方面的内涵: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精神中最为基本,最具统领性,也最体现时代性的意涵,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赖以为继的精神纽带,是全体国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第二,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沉,最持久的思想情感是爱国主义,作为中国精神的又一层意涵,这是关系家国情怀的理想信念因素,以之为主旋律的艺术创作及作品能够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第三,中华文化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这是关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定文化自信、守住文化传统血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推动中国艺术沿着自身道路前进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  闵学林

不忘初心 不负使命

前两天,党中央发布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公报,这份公报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成绩。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平凡的人,而我们每一个小我都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不能忘记本职工作,要以做好自身的工作来贯彻党中央的精神。作为教师,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方向,我们无论在教书育人,还是文艺创作中,都要把握好鲜明的政治方向和价值标准,正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今天处在新时代,就要有新的学习、新的认识,还有新的创作,才不辜负我们这个时代。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张捷

为人民书写 为时代画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国美术学院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正以新时代的发展目标续写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因,追本溯源,衡古论今,守正创新,共同探究传统学科的延承之脉、技艺之道和通人之学。书画之道,根深叶茂,睹往轨而知来辙,惟有融汇贯通,知往鉴来,方能巩固学科优势,保持学科特色,深化学科理法,增强学科活力。唯抱道怀德者、砥志研思者、极深研己者,才能够克绍前修,砥砺前行,究艺理之故,通古今之变。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精神的觉醒,艺术创造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共性力量,更是产生社会共鸣的集体感知力。作为一名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科发展为核心、社会美育为担当、新人文教育为使命,传播当代艺术新思维,弘扬新精神,拓宽新视野,推广新理念,构建新格局,使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呈现出更有艺术内涵、更有时代活力的新境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唱响新时代主旋律,为人民书写,为时代画像。人才在我,则能育我菁莪;道义在我,故能光大国粹。

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孔令伟

致力担当新文科建设的冠冕

新文科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建设,在新文科建设的构架下,艺术创作应该发挥自身的特色,担当新文科建设的冠冕。相较于专业历史研究,艺术创作对历史感、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对于当代主题性创作来讲,历史创作对于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具有引领作用,在图像文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亦是如此。文艺工作者要有自己的思考,潜心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弘扬中国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西方文艺复兴以“艺术与科学”为理念,倡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强调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在新时代,也应贯彻“文艺复兴式艺术教育”新理念,实现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文理交叉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打造复合型创新人才,使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社会栋梁。

《新美术》主编、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万木春

文艺是一个民族留下的自己的形象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等,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文艺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认识文艺和艺术人才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作为一名美术史工作者,我相信文艺是一个民族留下的自己的形象,人文学科是一个民族脚踩着自己的大地,对自己的现实和历史的思考和发问,这两者都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 潘汶汛

在艺术实践中弘扬中国精神

对艺术工作者而言,艺术面对的受众,艺术传播的作用与意义,社会主义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建设优质的精神家园的答案和路径,都深深扎根在我们人民群众生活的深厚土壤中。去年在履职上城区人大代表期间,所做的一系列工作让我深刻意识到文艺工作者在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的精神粘结剂,可以融会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而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我们师生深入基层、入古出新、倾心创作,以理想之奉献、倾力之行动,为人民的山河与时代的英模谱写赞歌。2020年,我们倾尽全力制作出高质量的中国画、书法、水印木刻、山水画理论等系列国际网络课程,为向世界弘扬传播中国传统经典艺术贡献了一份力量。今后,我们也将继续深入到传统文化艺术的“道场”中去,在祖国山河中深扎;立足国内重要的各个艺术文化基点,践行中国美学传统与特质在当下的深入探索与生长发展。

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教授 倪镔

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艺术工作者指明了道路:我们要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动漫、游戏艺术创作站在面对大众的第一排,所以我们希望成为新时代文艺的先锋,动画与游戏学院的各位老师也一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同时我们在创作时,面临着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甚至未来艺术的转变,我们要利用科技的先进性、互联网的传播性,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我们不仅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优质的文艺创作,还要努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要让动漫、游戏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媒介,去承载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出海的过程中感动全世界、全人类。

学科建设处副处长、研究生处(研究生工作部)副处长(副部长) 王宁逸

以人民为中心、以乡土为学院

这些年,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以乡土为学院”的育人理念。提升“下乡采风”课程为“社会素描”,通过“在地性”研究方法,塑造学生对“乡土”与“家国”的深度理解,创造性地建立起“唐诗之路”“最前线”“星空下的思政课”“千生千村”“乡野艺校”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建立扎根中国大地、遍布城乡市镇的乡土学院网络,打通艺术人才培养、文艺创新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多向关系;在教学体系的全流程中建立面向时代问题的导向和意识,实现人才培养路径与艺术家创作实践路径的拟合,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在规律和方法上的同构。让“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学生能终身践行的一种价值认同,让“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成为滋养学生不断创作和创新的肥沃土壤以及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让“深入时代,深入生活”成为学生职业生涯习以为常的工作路径和长期有效的工具方法。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 杨奇瑞

主题创作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党的百年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百年。艺术工作者的艺术体验、心路都应自觉践行人民性。我们的雕塑创作《攻坚》认真地体现了这一实践思想。它坐落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广场上,展现了一百年来党和人民为争取新世界新自由的伟大斗争,是中国美术学院继刘开渠团队70年前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后的又一力作品。十多年来,在国家重大创作当中,我都深刻体会到人民内涵的份量,认真体悟着艺术作品的人民性。当代的现实主义艺术应该有更宽的维度、更高的视野,应该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发展性和与时俱进的艺术精神。《攻坚》创作过程中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造法式和叙事方法、象征性表达,除了经典的艺术技巧之外,还汲取了现当代的艺术语言形式,如果没有这个特点,也不可能有《攻坚》这样的状态。人类的审美语言具有共同性,艺术创造表达人民性这个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共鸣,超越地理概念,具有人类艺术的公共性。

绘画艺术学院教授 章仁缘

主题创作要处理好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艺术作品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此我深有体会。退休前后这十几年时间里,我们团队创作许多幅历史画。我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画尤其是革命历史画,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一种艺术。这些作品不仅要让老百姓看得懂,而且要能够鼓舞、教育和激励他们。这也就要求艺术家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处理好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要兼顾主题性和艺术性、形式感。历史画创作还要求艺术家严谨地按照创作规律进行创作。首先要深刻把握主题,要大量阅读文案资料,同时要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画色彩稿、素描稿、正稿,还要接受严格的审查和群众的监督。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伟大作品。

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何红舟

以人民为中心 贡献国美力量

今年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8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发表八周年。两位讲话精神具有一致性,强调的是为什么人服务,以及文艺工作者的态度与方法,也就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我们在回顾中国油画国美之路时,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才有了罗工柳、莫朴等老一辈艺术家深具人民性的艺术创作。新世纪以来,浙江的重大题材绘画创作在全国范围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担当精神,中国美院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团队在创作中充分体现了浙江油画家的整体实力,老中青三代人所构成的创作团队,不仅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且在课程建设中进一步夯实了技艺传承与思想赓续并重的“一工工程”。近年来,优秀的艺术人才不断被社会认可,为全国各地艺术院校输送人才就是其中突出的案例。

我们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始终坚持,重返历史的现场叩问真实的历史;重返艺术的现场汲取表现的力量。在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的道路中,不断贡献国美力量。

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 牟森(马原驰代读)

人民的和人类的

文艺向对象呈现和传递什么?为什么?我一直在创作中探索、思考和实践。作为编剧和导演,我曾改编了刘震云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句顶一万句》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这两部当代华语文学经典都是呈现中国的“情感结构”,超越了具体的地域,表达中国式经验、中国普通人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性。《一句顶一万句》是“百姓的精神生活”,是人民的自我救赎;《红高粱家族》是“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韧不拔的人类图景”。有一类作品我称之为“最大公约数作品”,它的观众或受众做到了五个超越——民族、国家、性别、年龄和阶层,它“释放社会的痛、呈现进程的势、输送精神的力、传递价值的光、温暖人民的心”,它“既是人民的,也是人类的”。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副馆长 张春艳

从呼捷玛斯看“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教育

作为社会主义艺术和设计运动的先锋阵地,同时也作为世界范围内现代艺术与设计的高等教育原型之一,呼捷玛斯为中国当代的艺术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和思路。在其思想和实践中有三对关系有助于我们从世界视角来理解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教育。第一,理解先锋与乡土之间的关系,把人民当做创新的来源。在20世纪初的诸多先锋思想是由从19世纪末开始的乡土运动催生的,当时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前往乡村开展“走到人民中去”运动。第二,处理好为人文而设计与为人类而设计之间的关系。要从微观和宏观的双重视角思考人民的内涵,只有二者的资源平衡且有效互动,人与人类之间的那个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探索当下世界的改造和未来世界的设计的关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民的需求。呼捷玛斯的构想在当时看来只是乌托邦,但这些构想却长期影响了苏联,且百年之后,很多构想都得以实现了。艺术和教育是同轴双向的工作,艺术教育的当代变革也需要建立在多维、辩证和系统地思考之上。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余晨星 培养具备“人民观”和“历史观”的文艺工作者

新时代我们应该培养具备人民观和历史观的文艺工作者。一是人民观,人民不是细节,是一个整体。二是历史观,所有的现实都是在历史的参照下所呈现的,没有历史观就无法对历史产生具有穿透力这样的一种判断,也无法产生具有历史价值诠释的作品。在实践中,首先要确立对于人民的认识,我们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也担负着人民的责任,要主动投身于社会,进入社会现场,社会现场既包含着历史的现场也包含着时代的现场。所有的艺术工作者要有艺术家的立场。实践让我们进入时代的现场。亲历现场即深入生活,艺术文艺工作者要在不断参与艺术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培养自我。我们要以一个真正的参与者的身份去感受现实,去表现现实,这就是现实的客观和艺术的客观的关系。

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 唐晓林

以“创作集体”为方法

近年来,我们在艺术院校中首先倡导以“创作集体”为方法,组织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我们认识到,我们从来就不是在真空中生活和工作。微观来说,学院里各艺术系科专业之间、每一个体之间,都有自己的历史脉络,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有自己的发言位置。宏观来说,我们不能自外于冷战-后冷战、殖民-后殖民、革命-后革命等历史症结相互交织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结构,不能自外于信息—技术—资本—权力共同构筑的全球治理体系。倡导践行创作集体,一方面是在警惕与克服教条化错误的前提下,正视革命文艺创作传统中曾经相当有活力的、相当丰厚的集体创作资产,另一方面,更主要地,是要避免把作品作为艺术工作的终点。与集体创作不同的是,创作集体的主语是“集体”。我们以艺术创作为共同的目标,结成临时的、活性的、生产性的集体,让每个人都发挥作用且得到全面成长,并允许流动与异见,人人之间惺惺相惜,互相砥砺,让集体和个体相互创造、共同成就,召唤出艺术发生的时刻、自我表达的勇气、自我更新的能力,召唤出共通的诗性。

绘画艺术学院教授 郭健濂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阐释了艺术从来就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不管是西方的艺术还是中国的传统艺术,都与时代和社会的脉搏相共振。对于我们艺术工作者来说,“以人民为中心”实际上是给出了艺术创作的方法论。以这样一种视角去重建个人与世界的深度联接,才能凸显艺术个性,发掘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创新才是文艺的生命。以人民为中心首先就是要面向时代的大生活,扎根中国大地,以艺术改造人生,艺术改造社会,从国立艺专建校初始,我们就一直在践行这样一种创作理念。其次,“以人民为中心”也是理解经典传统的重要路径,通过艺术作品看到一个时代,一个世界,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家,从而理解古人是怎么看待自然,如何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发生关系的。这对于我们自身的创作和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绘画艺术学院副教授 来源

文艺属于人民 文艺为了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谈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中提到三点内涵。一是人民需要文艺。人民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文艺创作的质量和品质要求等都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艺术创作者更加深入体会大众所需,努力创作出喜闻乐见的,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二是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我们要去感受鲜明生动、有情感的故事,从人民的丰富生活和实践中去学习,深入生活,深扎大地。三是文艺要热爱人民。我们创作的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对人民的生活和故事怀有真挚的关怀,不仅要做到“身入”,更要用心,用情,方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推敲和人民评价的好作品。

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副研究员 高初

用图像文献记录中国的革命与复兴

学校编辑出版的《革命与复兴:中国共产党百年图像志》画册今天正式开机印刷。这本画册是以摄影和图像文献为载体,对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发展历程的展现;以艺术作品的感性力量呈现党的发展历程、精神气质和实践经验。这是一本经过严格审定的“党史博物馆陈列大纲”。全书文字用的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我们全程深度紧密地配合和参与了党史百年编写的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做到了精与全,我们经过十几年时间,整理了二百多个摄影家的档案,数百万件图像,与党史学者和历史学者合作编书。完成这本书之后,我们也在把这些珍贵、精美的,也是独家的图像档案的馆藏化。

(按发言顺序排序)

责任编辑:组织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八周年之时,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座谈会,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再学习、再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