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是深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作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动物和人类健康的第一道“隔离带”和“防火墙”。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面向国家对动物疫病防控与生物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聚焦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引进和培育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攻坚本领过硬、满足学科战略发展布局的人才梯队,在教育教学、科研攻关、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
一、引育并举,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
为深度落实学校人才强校核心战略,聚焦人才倍增工作目标,动物医学院研究制定青年人才领航支持计划,扎实推进人才引进、培育、支持方案落地,坚持广纳贤才与靶向引才相结合。2018年以来,在兽医公共卫生安全方向先后引进海内外青年科技人才52人,后备师资兴农学者3人,包括杰出及以上人才7人、优秀人才23人、普通人才22人,教师队伍学缘结构进一步呈多元化发展。
引进人才及时纳入团队培育,充分发挥团队集群优势和头雁效应,激发人才教学科研潜能,形成创新协同攻关的人才雁阵格局。五年来,在9个创新团队的培育下,兽医公共卫生安全方向先后16人次获各类奖项或人才支持计划。包括国家级人才9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次,培育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人、北京市教书育人榜样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沈建忠院士获全国杰出教学奖、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沈建忠院士获全国杰出教学奖
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人才集群始终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着力锻造“四有”教师。积极组织、参与“师承·医心”“教师党员先锋论坛”“明德讲堂”等活动,加强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模范先进事迹宣传。聚焦公共卫生与健康民生事业,结合专业特色,举办食品安全、人兽共患病防控科普活动,累计举办各类讲座活动50余场,参与人数达近千人次。
二、依才发力,注入教育教学“强心剂”
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人才集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率先布局本科兽医公共卫生新农科专业,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动物源细菌耐药、人兽共患病等重大安全问题培养后备人才。团队以“聚焦需求、分类培养”为方针,制定兽医公共卫生方向本科生培养方案,2021年经教育部获批进行首次招生,2022年该专业入选教育部支持重点布局新农科专业,2023年教学团队成员牵头教育部兽医公共卫生专业“101计划”建设工作。
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人才集群不断推动“金专-金课-金师”联动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深化教学改革。牵头建设教育部虚拟教研室2个,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18项,主持其他各级各类教改项目98项。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教育部和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3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动物解剖学课程团队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主持编写的24部教材入选首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部分优秀教材样书
借助学科竞赛和学术论坛等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指导学生摘得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2枚(含校史首金),“雄鹰杯”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等各级各类奖励61项。指导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98篇,参与授权专利82个。
部分竞赛获奖证书
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人才集群充分调动行业、社会资源,打造“校际、产教、科教”协同育人实践载体。统筹建设近千平米的动物医学标本馆,承担实践教学超3000人时;签订校外实践基地53个,依托校企合作开展的“大北农专项合作项目”21项,获得实践成果17项。
三、科研攻坚,筑牢国家防控“安全网”
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人才集群立足农业生物安全和养殖安全,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具有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国际影响力、行业引领能力的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平台。牵头筹建并获批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部级工程中心;牵头建设海南全健康(兽医公共卫生)研究中心和食品安全监测及检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有效服务海南自贸区建设和区域发展;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完成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行;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获评校级优秀公共服务平台。
新建实验动物房和海南全健康(兽医公共卫生)研究中心
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能力显著,项目和经费持续增长。2016-2022年,兽医公共卫生人才集群新立各类科研项目1344项,合同总经费9.6亿元,累计到校经费8.1亿元。
其中,“十四五”前2年立项470项,合同总经费3.7亿元,累计到校经费2.9亿元;与十三五期间相比,年均立项科研项目(235项)增加34%,年均立项合同总经费增加57%,年均到校经费(14365万元)增加36%;新增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国家级重要人才项目18项,包括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6-2022年,累计发表SCI、EI、中文期刊收录论文共计21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369篇;在Nature Microbiology、Lancet Microbe、PNAS等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近300篇;刘金华教授团队继2005年在Science杂志发表关于禽流感病毒的研究文章后,2023年在Cell杂志再次发表相关研究论文《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该论文对我国出现的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公共卫生风险进行了系统的预警研究,揭示了H3N8亚型禽流感在哺乳动物间空气传播的分子机制,为防控新型H3亚型流感病毒人间大流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关多粘菌素耐药基因传播与控制机制研究连续2年入选全球生物科学领域《研究前沿》热点Top10;17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沈建忠院士和汪洋教授入选2021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全国兽医领域专家仅3位入选)。
保持在重大动物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细菌耐药性形成与控制等方向的研究优势,微生物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前1%。2016-2022年新增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16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个人奖2项)。获新兽药证书20项,获授权专利156项,制定各类标准28项,其中包含国家标准8项,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28项,合同总金额近1.4亿元。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证书、北京市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证书
推动学科融合,促进协调发展。推动临床、基础和预防兽医学融合,围绕临床需求,开展前沿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和应用转化,聚焦宠物诊疗、动物源食品安全、人兽共患病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重点领域,设立专门跨学科基金,目前已启动第1批6个项目,涉及经费200余万元。
深化对外合作,积极扩大学科国际影响力。依托教育部学科培育基地,累计主持各类国际合作项目54项(纵向5项、横向49项),累计经费5232万元(纵向805万元、横向4427万元),新增50万元以上项目23项,累计经费4656万元,进一步深化与欧美一流高校、企业的合作,提升学科影响力和科研水平。
四、提质增效,社会服务彰显“真本领”
发挥专业特色优势,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依托教学动物医院、畜禽疫病诊断研究中心和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提供优质行业服务。教学动物医院在引领宠物诊疗、人才培养、团体标准制定、专科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畜禽疫病诊断研究中心承担经济动物疫病监测、诊疗和防控一体化服务;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承担兽药安全评价、兽药残留检测与仲裁等工作。近2年,研发快速检测产品10种,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证书7个,累计营收近3亿元。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服务养殖业。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生猪团队、奶牛团队、蛋鸡团队、水禽团队、兔团队岗位科学家6人,北京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为养殖企业的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
多位教师在国家和部委相关部门担任专家顾问,为国家智库建设、相关政策制定建言献策,为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沈建忠院士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物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兽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等职,积极为国家建言献策,多次牵头提交了保障兽医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的系列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5份获得批示;杨汉春教授担任农业农村部全国猪病防控专家组长,多次就非洲猪瘟防控向国家领导献计献策,提交“猪瘟流行趋势及防控建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趋势及防控建议”获中央有关部门采纳。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动物医学院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人才集群将不断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做好“引才、聚才、育才、用才”工作,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与生物安全、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突出贡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