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以扶贫与公益研究专长投身深度贫困脱贫第一线

发布时间:2020-10-13 16:27:35

一、案例概要

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董强副教授在李小云教授的带领下,与其他同事一起在河边村以志愿服务的形式长期开展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方案的实验工作。实验的地点在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主要的做法就是探索了一整套的关于如何帮助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体摆脱贫困陷阱的行动方案。在2019年初,河边村全体村民全部脱贫,并经过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已经脱贫。这一实验方案也得到了中央的认可,李小云教授因此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二、案例背景

河边村民小组(以下简称“河边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伴镇,行政隶属为勐伴镇勐伴村民委员会的一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全村(常住人口)共有57户,206人,劳动力138人,除2位上门女婿为汉族外,其余皆为瑶族(蓝靛瑶)。其中20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河边村现有土地782.3亩,其中水田145.7亩,旱地636.6亩,橡胶林地2800亩左右(其中半数与某橡胶开发公司存在开发争议)。人均水田地0.67亩,人均旱地2.95亩。农户生计的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蔗及砂仁,主要养殖冬瓜猪。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甘蔗种植、砂仁采摘及外出打工。河边实验实施以前,农户居住均为人畜混居的破旧简陋的杆栏式房屋,村内无硬化路,通村路约为8公里土路。河边村2015年人均年收入为4303元。2015年河边村的收入以农业和转移性收入为主,其中务农收入占46%,工资性收入占25%,转移性收入占23%,财产性收入占6%。2015年河边村人均现金支出5098元。支出结构为日常消费支出占比最大,为41%,其次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为25%,医疗支出紧随其后为17%,教育费用则为11%,财政性支出为6%。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交通不畅,村民文化素质偏低,住房简陋,甚至还出现村民先后28户村民离开村子,搬迁至交通方便的公路边居住。

2014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确定要在勐腊县开展扶贫实验。在中国农业大学发出动员老师参与精准扶贫战略的要求下,董强副教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并在中国农业大学政策鼓励下,于2015年3月开始参与李晓云教授发起的河边实验的前期工作,注册一家公益组织为后续河边实验开展做好筹备社会资源的准备。

三、志愿者介绍

董强目前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强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乡村公益组织与扶贫治理,公益组织管理、公益组织国际化研究等。董强自2002年开始就参与国内公益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先后在中国发展简报、社区参与行动、北京惠泽人志愿服务中心、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机构长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参与奥运志愿服务方面的研究,同时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参与奥运志愿遗产转化方面的研究。2011年-2018年,具体承担了国务院扶贫办委托中国农业大学的扶贫高级人才培养工程金龙安华扶贫英才成长硕士项目的教学管理工作,在此期间培养了近400名扶贫领域的高级人才。2015年成为由李小云教授创办的小云助贫中心的机构理事,在2017年成为该机构的总干事。截止到目前,以专业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河边深度贫困综合治理实验有四年多时间。

四、精准扶贫瞄准的问题对象

基于对河边村的贫困诊断,李小云教授团队得出理论假设:河边村是一个长期处于深度性贫困的村庄。自村民搬迁到现居住地以来,以住房为核心的固定资产折旧严重,没有一间符合安全标准的住房,村民主要的投资流向了消费品,如摩托车、电视机等日用消费品方面,缺乏固定资产,收入很低,且农户间的可支配收入的差异很小,村庄呈现集体性的低收入状态。一方面,现代消费文化不断推高农户的实际支出,致使相当多的农户依靠债务维持消费;另一方面,现代性的福利要素如教育、医疗等又继续构成农户的刚性支出内容,加之农户传统的支出,使得河边村农户陷入到了“三重性”(低收入、高支出、高债务)贫困陷阱。河边村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03元,人均消费支出为5098元,人均债务为3049元,假定按照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高增长点9%来计算,并同时假定农户支出维持在2015年的水平,在不增加新债务的情况下,河边村民只有到2021年才可能还清债务,然而农户的福利却依然没有丝毫改善。

根据上述的分析,李小云教授、董强副教授及其他同事设计以协助河边村民走出贫困陷阱为目标,基于可持续脱贫的考量,在具体项目设计上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从而形成了河边实验的框架。这个框架的核心是: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户收入,并且确保收入的可持续性和多样性,河边村才有可能走出贫困陷阱。

五、扶贫志愿服务内容

从2015年到2019年,董强在云南省勐腊先开展的扶贫志愿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规范运营小云助贫中心,帮助河边实验筹措社会资金,并动员各类社会资源(各类扶贫主体、志愿者群体)参与河边实验。在2015年年初,董强与李小云教授以及其他同事共同发起成立勐腊小云助贫中心,成为勐腊县最具扶贫专长的公益组织。从2015年开始截止到2019年,董强帮助小云助贫中心发起两次腾讯99公益日筹款活动。2015年,以边陲瑶寨旧貌换新颜项目进行筹款,最终筹集了110万元,有4000多公众参与捐款。2017年,以瑶族妈妈的一间厨房项目进行筹款,最终筹集了30多万的善款,有近4000人参与捐款。特别是在2017年以来,董强先后参与了河边实验的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根据河边实验的各项活动进展有效规划与使用社会资金。同时,在这四年多期间,与敦和慈善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润生农村发展公益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联系,积极申报这些基金会的扶贫公益资源,为确保河边实验的社会资金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基于河边实验的不同阶段,动员招募各类专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在2015年,动员招募了规划志愿者近十名参与河边实验的早期规划。随后动员招募学前教育、农业示范、合作社管理等方面的志愿者参与到河边实验的实施中。

第二,深度参与河边实验的各项工作,确保科学的实验方案得以有效落实,并获得了重要的产出。在李小云教授的具体指导下,董强和宋海燕老师、廖兰老师、张萍等长期驻点河边村,开展河边实验的综合治理方案。2017年5月,云南省委书记陈豪赴河边村考察河边实验。董强负责向陈豪书记汇报了河边实验工作。陈豪书记对于河边实验取得初步进展非常满意,也非常认可地方党委政府主导、高校和社会组织协同,村民为主体的扶贫治理模式。最后陈豪书记在离开之时与河边实验的相关志愿者合影留念,感谢大家对贫困乡村的辛勤投入。董强在河边实验期间,主导建设了河边儿童活动中心、河边会议室、河边办公室等公共设施。同时,积极推动河边村的休闲旅游与会议经济的形成,特别是在外部客源的拓展方面。此外,积极探索河边村复合型产业结构的形成。在2018年,董强在河边村发起农业示范项目,在养猪、养鸡、中草药种植、养蜜蜂、冬季蔬菜种植、自烤酒酿制等方面推动辅助性农业的形成,为村民实现多元生计创造条件。在相关的企业支持下,河边村的蜜蜂养殖、猪养殖、冬季蔬菜都得到了历史性突破,帮助村民增加新的收入渠道。2018年,董强以及其他同事帮助河边村注册了西双版纳雨林瑶家专业合作社,从而能够帮助河边村有效运营休闲产业与会议经济。这一合作社目前正在有效运营,大幅提升了河边村集体运营产业的能力。2019年,通过组织河边合作社工作团队、河边妇女群体的外出考察,极大地提升了河边村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的热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六、扶贫志愿服务投入的成本

从2015年到2019年,通过小云助贫中心筹集了近400万的社会资源,同时这一实验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共投入了近2000万的国家扶贫资源用于河边村。这一投入是在李小云教授带领下,董强以及其他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

七、扶贫志愿服务效果

河边村共有206名贫困人口。在2019年年初,河边村已经实现全村脱贫。

从2015年到2019年,董强投入的志愿服务时间达到了3500个小时。

目前河边村57个农户已经有47个农户拥有了自己的客房,可以获得稳定的客房收入。根据统计,20181月到201812月,共有45位农户获得客房收入。农户收入最高达到了13800元,收入最低的是新建成客房的农户,也达到了3400元。2019年上半年,河边村客房和餐厅收入全村已经达到了58万元,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1万元。

八、扶贫志愿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在2019年2月11日以河边村的春天为题报道了河边实验。董强作为主要参与河边实验的人员出境介绍了相关的情况。

责任编辑:张治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董强副教授与其他同事一起在河边村以志愿服务的形式长期开展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方案的实验工
    热度榜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