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教工党支部举办"党建引领赋能,推动学科交融创新"主题交流活动
为深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构建多学科交叉创新生态,资源与环境学院分工会主办"午间有约,走进你我"学术交流活动。本期活动以"党建引领赋能,推动学科交融创新"为主题,由植物营养系教职工党支部承办,特邀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梁俊毅教授、生物学院梁鹏博研究员作专题分享,吸引了来自农学、生态、生物等多个领域的教师,碰撞出跨学科的思维火花。本次活动由植物营养系教工党支部组织委员庄明浩主持。

梁俊毅教授分享了“不同形态无机氮对草地群落的影响机制”的报告。报告指出植物物种丰富度随着氮添加水平的提高而不断降低,铵态氮导致的物种损失率要显著高于硝态氮。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受氮水平和形态的影响很小,而豆科植物和杂类草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降低,铵态氮添加的影响最大。添加硝态氮肥通过增加光不对称性来降低植物物种丰富度,添加铵态氮后,通过增加光不对称性、土壤铵态氮含量、锰离子含量以及降低土壤pH来降低植物物种丰富度。梁鹏博研究员作分享了“豆科与茄科植物应答共生微生物胞内侵染的分子机制”的报告。植物与根瘤菌、菌根真菌共生的共享了部分保守信号通路。研究发现,植物中的SYFO2蛋白能通过相分离作用与细胞膜上的特定结构结合,驱动细胞骨架动态重组,从而帮助微生物进入植物细胞。这一机制在豆科植物(如蒺藜苜蓿)和非豆科作物(如番茄)中均存在,揭示了两类古老共生体系的共同分子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番茄虽不能结瘤,但其SYFO2基因仍保留了响应根瘤共生信号因子NIN的遗传调控元件。通过人工激活该元件,可重启共生相关功能,表明非豆科植物潜藏着未被利用的共生基因网络。该发现为改良作物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调控植物内在的共生机制,或可培育出减少化肥依赖、抗逆性更强的新品种,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研究团队下一步将探索该机制在经济作物中的应用潜力。植物与微生物共生互作机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物改良提供新策略。
参与此次活动的老师表示获益匪浅。这种跨学科交流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的思维方式,为促进大家进行学术交叉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未来,学院分工会将持续创新"党建+学术"活动形式,打造更多促进学科交融的创新平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