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第36期院党校第三次课程顺利进行

2021-02-15 20:34:07

11181430分,我院第36期院党校积极分子培训班第三次课程在明德法学楼0301教室顺利举行。本次党课由我院党委书记孙华玲主讲,第36期院党校共84名学员及行政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本次党课由学生党建工作部培训部部长朱宇主持。

本次党课主题为“文化自信”。孙华玲书记开篇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并从哲学角度、存在主义和文化研究三个方面说明了不同领域对文化的不同理解。针对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孙华玲书记指出,文明是文化积极发展和实践化的结果,而文化则是文明成果的精神和智力的提升,两者在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式上均存在着差异。

孙华玲书记介绍了文化自信的提出过程。2014年3月17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了贵阳孔学堂,并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问题。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了文化自信,并在2014年12月20日考察澳门大学时将文化自信列入全党要坚持的“四个自信”当中。孙华玲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随后,孙华玲书记诠释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含义。她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的信心。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以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坚持文化自信,是因为其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会议最后,孙华玲书记向学员们强调了应当如何坚持文化自信、承担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她指出,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和有意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分子,学员们应当坚持更高的理想追求,做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宣扬者,真学、真信、入脑、入心,时刻坚持文化自信,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本次院党校课程中,孙华玲书记向学员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含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加深了学员们对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的理解。通过本次课程,学员们提升了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丰富了理论储备,并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院党校积极分子培训班是我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其党员意识的重要环节,为培养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责任编辑:兰青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孙华玲书记介绍了文化自信的提出过程。孙华玲书记诠释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