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筑牢西南国门屏障,探寻茶山生态新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师生赴西双版纳开展“强国行”实践育人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4 19:42:15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深刻领会国家边疆安全战略、乡村振兴实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青年学子扎根祖国大地、理解国情民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党支部组织师生于7月27日至31日远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开展以“筑牢西南国门屏障,探寻茶山生态新篇”为主题的“强国行”专项实践育人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国家边境治理、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三大维度,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教学与交流研讨,深化师生对新时代边疆地区发展规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在地实践的理解,切实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图片1

(黄志军教授带领学生考察野象谷生态保护区)

在祖国西南边陲——打洛口岸,师生们通过参观国门、界碑,聆听边防指战员讲解,深入了解了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生动实践,实地感受了国家边防的庄严与神圣;在生机盎然的贺开古茶山,师生们走进万亩古茶园,实地调研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与当地茶农深入交流,师生们深刻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边疆的生动转化,见证了党的兴边富民政策如何惠及各族群众,促进共同富裕;在生物多样性宝库——野象谷国家自然保护区,师生们实地参观了亚洲象博物馆,沿着亚洲象的活动走廊深入调查,通过了解生态保护区在野象救护、监测预警、缓解人象冲突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师生们深刻体悟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图片2

(哲学院师生在打洛口岸调研)

图片3

(哲学院师生在贺开古茶山调研)

在党建会议室,师生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等主题,紧密围绕在打洛口岸、贺开古茶山、野象谷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惑,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回应边疆治理、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现实命题”热烈讨论,与会师生深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在地实践。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坚持问题导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强化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和现实针对性,努力为党和政府解决边疆发展现实问题的策略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体系贡献哲学智慧。

图片4

(哲学院师生在党建活动室进行讨论)

本次西双版纳研学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党支部开展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重要实践载体。活动引导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边疆大地上,在行走中深刻感悟国家战略、在调研中提升专业素养、在思考中明确时代责任。培养兼具生态素养、哲学智慧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哲学工作者。


责任编辑:甘鹏坤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师生赴西双版纳开展“强国行”实践育人活动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