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石油石化行业就业形势进入寒冬期。面对艰难的就业形势,我校大部分学生出于往年的“就业惯性”,没有主动增强面试、应聘等就业能力。在石油类主干专业主导校园舆论的氛围下,非主干专业学生盲目从众,主观认识不清,无法发挥自身就业优势。对此,本文分析我校非主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提出督促学生“走出去”、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开拓校友资源、多部门协同服务学生就业等措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字】行业转型;非主干专业;校园文化;校友资源;实习
【正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石油石化行业类院校的翘楚,自1953年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与管理类人才。由于石油工业地位特殊,受到国家庇护,自2003年取消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以来,我校学生的就业情况相较于国内其他综合性大学而言,一直处于领先位置。2007年前后,我校就业形势更是达到巅峰状态。但近年来,由于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宏观规划要求,伴随着国有企业反腐和规模精简的进程推进,石油石化行业逐步进入转型期。而我校与石油石化企业“血脉相连”,企业的规模和效益直接决定我校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
一、我校非主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概要
鉴于石油类专业本身社会需求单一、对口性强等特殊性质,石油石化行业的现状,对我校石油主干专业——石油工程、地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除主干专业外,我校非主干专业主要有能源动力与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过程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等理工类专业和管理、国贸、电子商务、英语等文科专业,占到全校本科生人数的65%左右。
显然,主干专业与非主干专业在文化建设、就业导向等方面应该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纵观我校近三年就业数据,虽然非主干专业在石油企业中需求量小,招聘人数少,但近70%的非主干专业学生还是选择石油企业就业,这表明我校的非主干专业学生仍然局限在石油圈中。而随着企业改革,招聘人数骤减,本就跟随着主干专业,以从众心理选择石油单位的非主干专业学生,突然不知何去何从,成为我校就业工作的又一大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如今石油行业就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如果能解决好非主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则我校就业工作压力也会相应减小。
二、我校非主干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原因分析
1.校园文化指向性过强
我校鲜明的石油类院校校园文化,使得各专业的学生都对石油企业存在亲切感和崇拜心理。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大都将石油企业作为自己的首选工作单位。这种略为具有强占性的校园文化,对鼓舞主干专业学生投身于石油石化领域建设,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但对于非主干专业学生而言,无形中局限了其思维模式,主观忽略了其他行业单位,阻碍了其依托所学专业选择更合适的就业岗位。
2.专业实力与专业自信心有待提高
我校发展建设的历史决定了我校非主干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生源质量等各方面都稍弱于主干专业。也正由于我校在非主干专业的“天生短板”,使得学生在走出石油圈后,存在专业技术不过硬,底气不足,企业人脉欠缺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非主干专业的专业自信心,对就业产生负面的影响。
3.就业技能有待培养
石油企业就业形势良好时期遗留下来的“就业惯性”使得我校学生普遍缺乏就业能力,如没有培训面试技巧的意识,缺乏实习经验,缺少甄别就业单位的能力等等。当学生不得不放下双选会,走出校门时,就业能力缺陷便显露无疑。原本学习通用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其他的就业选择,但却败在了面试技巧和经验,实在令人惋惜。
三、促进我校非主干专业学生就业措施探析
针对我校非主干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特提出以下措施。
1.加强就业宣传,淡化“石油观念”,鼓励学生“走出去”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最为深刻。在文化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校园文化也应当从单一的石油文化,过渡到多种校园文化并存的局面。将其他行业、企业的宣传融入到平时的宣传工作中来,逐步转变学生固有思维,为其未来就业选择打好基础。
例如邀请非主干专业著名人士举办讲座和分享会。之前我校举办的阳光讲坛等系列讲坛活动,基本邀请石油石化行业著名人士担任主讲嘉宾,介绍石油单位的技术革新、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建议在此基础上,多邀请其他行业,如电力、互联网、材料、机械等行业前辈,进行职业生涯的经验分享。这将在丰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打破学生固有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对于鼓励学生走出去谋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
我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还需要更加的常规化、长期化和制度化。我校学生目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有两大途径,其一是大三学年下学期的《就业指导》课和全校公选课《职业生涯规划》,其二是辅导员在学生集中就业的大四学年上学期,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就业辅导。从实际效果来看,《就业指导》课程受到授课老师的专业能力限制,无法落实到学生真正需要的就业面试、就业导向等问题上针对性开展,教学效果还需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覆盖率较低,作用有限。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校没有针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意识,而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恰恰应当从大一做起。唯有经过大一的宏观规划,以及大学四年的努力奋斗,毕业季才能有能力去选择更好的就业单位。
3.开拓校友资源,加强交流学习
校友资源是各个学校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资源,我校校友数量少,但质量高,开拓校友资源应当成为我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应当定期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回母校交流经验,以所在单位、所处行业、毕业专业分类,举办不同类型的“下午茶”、“冷餐沙龙”,为在校生传授职场经验,拓展人脉。注重分享会的质量,建议“少量多次”,即每次参加的学生人数要少,保证每个人都能充分交流,同时举办密度相对提高,扩大覆盖面。
4.加强对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培养
我校辅导员队伍的构成以兼职辅导员为主。兼职辅导员本身没有大量的求职和就业经验,而学校也没有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的系统培训,使得辅导员在专业的就业指导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心无力。学校应当统筹全局,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专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就业事半功倍。
5.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帮扶工作
石油企业作为我校往届毕业生的主要接收单位,具有基本不要求实习经历,招聘工作通常在学校的双选会上完成等特点,多年的应聘惯性使得我校学生缺乏实习意识和面试技巧。因此当我校毕业生脱离石油行业,转向民企、私企、外企求职时,较少的实习经历,落后的就业观念,成为我校学生的重要阻碍。
因此,建议教务、就业、后勤、学工、四位一体,联合工作,为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统筹安排。建议教务部门将大学课程尽量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空出大三下学期为学生提供实习时间;就业部门在微信公众号开辟专题版块提供实习信息;后勤负责规划实习单位的主要途径线路,为学生提供专车接送;学工部门做好宣传和安全工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