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高校辅导员:数智能力开启新质思政工作新范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现状

2025-08-31 14:52:57 杨东杰 王天 刘希 叶和樽 何洁玉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

辅导员工作的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研究

01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英国人工智能教育专家 Rose Luckin 认为, 教育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块重要试验田, 教育人工智能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可以进行自适应学习的空间进而成为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工具, 同时学校要与智能技术发展同步, 在课程设置与智能知识普及方面发挥作用, 培养学生智能技术操控技能, 并在与之协作中进行学习。 Timms MJ 认为, 教育人工智能通过借助智能设备和平台, 给教师带来教学效率的提升, 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并实现对学生学习动态信息的收集、 监管。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 国外虽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 但是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大致相同。 1954 年,美国著名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在 《哈佛教育评论》 发表的 《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 一文中再次提出, 为了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可以发明一种智能教学机器, 并建议把教学机器作为一种方法,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强化, 通过机器实现自动教学。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特伦斯·谢诺夫斯基认为, 人工智能应该是造福世界的, 当然教育也会随着升级, 他在其著作 《深度学习》 一书前言中提到 “随着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智能日渐成熟, 它可以为生物智能提供一个新的概念框架”。 安东尼·塞尔登则是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来研究人工智能的, 他认为, 人工智能将使教学实现新一轮变革, 教师的空余时间将大大增加, 同时学生不再实行同质化教育, 而是接受个性化教育, 这将有效解决工厂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02

人工智能与个性化学习的研究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 能克服传统教育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定制学习的缺陷, 使得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Paul Baxter 坚定地认为, 个性化学习的实现需要依赖智能机器人与教育的融合。 也有国外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大规模融合可以实现教育的精准化, 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各种知识、 内容使得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 “美国教育技术规划” ——— 《为未来做准备的学习: 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 指出,通过与在线平台协作收集学生相关数据, 可以实现为所有学生定制个性化服务和个性化学习路径, 并通过对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数据的抓取和整合, 协助教育者制定相关教学决策, 为学习者提供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03

人工智能与高校辅导员工作

国外研究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如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 开发智能辅导系统,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支持。 这些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问题, 提供定制化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些高校引入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聊天机器人, 作为辅导员的助手, 为学生提供 24 / 7 的在线咨询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情感分析和行为监测, 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并提供初步的心理干预或引导其寻求专业帮助。 国外有研究表明, 人工智能系统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方面表现出色, 能够显著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水平。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高校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包括学习行为、 社交行为等。 这些分析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 预测潜在的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国内相关研究

01

人工智能与高校辅导员的关系

其一, 从三个视角进行研究, 即思想视角、 政治视角与教育视角。 例如, 常宴会认为, 从思想视角看, 人工智能采用大数据收集分析人们的思想数据来掌握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情况; 从政治视角看, 鉴于人工智能可以对每个人和社会思想进行分析和了解, 在人工智能技术内灌注思想政治教育宗旨是必要的; 从教育视角看,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也将为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发展。

其二, 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石进行分析。 “大数据、 深度学习和强算力 (云计算) 是当今人工智能技术的三大基石。” 崔建西, 白显良认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 深度学习算法、 强算力等智能技术的赋能下生成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即智能思政。

其三, 从技术理路和内在发展逻辑分析挖掘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李怀杰认为, 网络信息社会构成的技术支撑是互联网、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与这些技术建立 “强链接”, 那么网络化、 数据化和智能化思政将成为现实; 从内在逻辑来分析这两者的契合之处, 三大基础技术和辅导员工作结合将形成新的联系, 进而达到技术赋能。

02

人工智能与个性化学习的研究

多数学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龙妮娜和覃欢对广西 407 名高校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当前高校辅导员借助网络工具进行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意识薄弱, 并且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也存在不足。 崔钊和李晔晔认为, 既擅长思想政治教育业务, 精通网络技术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极少见。 刘洪达和许亨洪研究发现, 高校辅导员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处在被动状态, 一般是使用网络技术做学生信息数据收集工作。 卢忠菊和刘亮指出, 高校辅导员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目前对网络信息的分析、 网络语言的灵活运用和使用网络工具的能力都有待提升。 何国强等认为, 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方面重视度不够、 引导能力不足。 蒋春燕和孙祺研究发现, 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 内容和形式上发生错位。任昊和傅秋野认为, 高校辅导员整合网络信息、 分析社会热点和引导舆情能力不足。 杨光认为, 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存在的问题有:对网络媒介工具的挖掘不足、 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不精准、 对网络平台的运用不熟练。 王若男认为, 高校辅导员思政话语能力不足, 导致网络载体的作用发挥不足。 李荣荣进一步指出, 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能力面临几个瓶颈: 媒介素养理论欠缺、 媒介运用范围较窄、 媒介批判能力较差。

03

人工智能时代下辅导员工作发展研究

其一, 党和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是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应用的根本保障。 陈启迪认为, 政府管理部门要增强法治思维, 利用法律对智能算法进行监督管理, 并紧抓法律推行落实, 惩罚打击不法行为。 郑天翔、 张震认为, 要对人工智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进行规范, 要规划好顶层设计, 对人工智能的技术规范和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优化, 进而规范人工智能伦理, 还必须明确两者融合的伦理底线原则, 制定指导性文件防止陷入伦理道德困境。

其二, 强调高校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作用, 警惕并驳斥 “人工智能替代论” 。 常静认为,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辅助性地位, 要警惕人工智能的泛化问题。 崔建西认为, 人工智能时代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石、 学科属性坚守的基础上,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时代化、 智能化发展。 亓振华等认为, 人工智能在融合时不能改变也没有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核心内容以及教学规律。

其三, 更新高校辅导员育人模式, 构建人类教师与智能机器协作共赢的新模式。 李文捷认为, 应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智能意识, 通过提升教师与智能机器的协作水平, 对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定制化培育。 傅蝶认为,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 开启了 “ 精准教育” 的新时代, 在今后的教育形态中智能机器和人进行协作将成为必然, 人机共存将成为新常态。



责任编辑:杨东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AI赋能高校辅导员:数智能力开启新质思政工作新范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现状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