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了解:AI时代的特征
AI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 “算法、算力、数据” 三要素:算法是挖掘数据智能的钥匙(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力是 AI 运行的基础(依赖计算机、芯片等载体),数据则是训练算法的关键(海量优质应用场景数据决定精度)。斯坦福大学 HAI 研究所 2024 年发布的《2024 年全球 AI 活力工具》报告也印证,这三要素的突破,让 AI 发展驶入快车道,同时也在改变各类工作的形态 —— 部分重复性工作(如生产管理 / 运营、商超 / 酒店 / 娱乐管理 / 服务等)可能被 AI 替代。
AI代替重复性工作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报告指出,未来47%的工作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职业都会消失。以下五种职业在AI时代依然难以被替代,它们需要人类独特的技能和素质。社交型、创造型、感知型、决策型、智能网络型工作,仍需依赖人类独有的技能与素质。
AI无法替代的工作
二
再读懂:AI时代的大学
“专业+AI”在油气学科领域研究优势突出,在非常规、深水、深地、清洁能源、管网安全等领域持续产出重大成果,在油气智能化、氢能、储能、CCUS等新兴研究领域取得快速发展,入选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过去,大学是知识的 “储存库” 和 “传播者”;如今,在知识唾手可得的 AI 时代,大学的核心价值已转向能力培养,成为探索未知、解决复杂问题的 “孵化器” 和 “思想健身房”。具体变化体现在这三点:
1.核心地位:从 “知识传授” 到 “能力锻造”
“专业+AI”在油气学科领域研究优势突出,在非常规、深水、深地、清洁能源、管网安全等领域持续产出重大成果,在油气智能化、氢能、储能、CCUS等新兴研究领域取得快速发展,入选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2.教学模式:个性化 + 人机协同
个性化学习:AI 会根据你的学习进度、风格和兴趣,定制专属学习路径。比如通过分析你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参与度,自动推送你薄弱知识点的补充材料,真正实现 “因材施教”。
个人行为学习数据
课堂讨论文字云
AI 混合式教学:课前,你可以通过 AI 工具、数字教材完成基础知识学习;课堂上,时间不再用于 “满堂灌”,而是用来深入讨论、做项目协作、解决实际问题。教授的角色,也从 “讲师” 变成了 “教练” 和 “导师”。
数字教材
知识图谱
3.“专业 + AI” 成新趋势,打破学科壁垒
AI 已成为科研的 “基础设施”,推动 “AI for Science” 发展:斯坦福大学用 AI 加速文献分析(如 Semantic Scholar)、破解蛋白质结构(如 AlphaFold);斯坦福儿科心脏病专家与计算机科学家合作开发的 AI 模型,分析儿童心脏超声视频的准确率达 98.7%,速度比人工快 10 倍。
对大学生来说,“专业 + AI + 学科交叉” 是必然选择。以能源领域为例,油气学科与 AI 结合,在油气智能化、氢能、储能等领域产出重大成果;未来,无论你学的是医学、工程还是人文,懂 AI、能跨界,才能更有竞争力。
三
关键是:AI时代如何上大学
AI 不是对手,而是工具。想成为 AI 的 “主人”,而非被替代者,大学生要牢记 “脑有思、眼有光、胸有墨、手有灰、脚有泥”,具体怎么做?
1.脑有思:练就 6 种核心思维,不被 AI “带偏”
逻辑推理思维: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学会用逻辑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性思维:跳出传统框架,比如挑战课堂上的开放性任务,激发创造力;
系统性思维:从宏观视角规划生涯,整合学习、实践所需的资源;
批判性思维:评估信息可靠性,比如在分析热点事件时,多角度思考,不盲从 AI 给出的答案;
适应性思维:适应技术快速变化,比如主动了解 AI 新工具、新应用;
数智思维:理解数据与智能的关联,为 “专业 + AI” 打好基础。
2.眼有光:看清三大趋势,找准方向不迷茫
世界发展趋势:2035 年中国将实现重要发展目标,亚太地区也将成为全球能源消费量最高的地区,你的专业如何对接国家与世界需求?
专业发展趋势:比如能源领域,氢能、储能、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新兴方向,提前了解行业动态,才能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AI 发展趋势:AI 在医疗、教育、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思考你的专业如何与 AI 结合,避免陷入 “被替代” 的职业风险。
3.胸有墨:构建 “专业 + AI + 交叉” 知识体系
以 STEAM 教育(科学 Science、技术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艺术 Arts、数学 Maths)为核心,既要夯实专业基础,又要学习 AI 相关知识,同时涉猎交叉学科:
学医学的,可了解 AI 辅助诊断技术;
学工程的,可探索 AI 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学人文的,可研究 AI 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知识体系越多元,越能在 AI 时代立足。
专业+AI+学科交叉知识
4. 手有灰 + 脚有泥:提升数智素养,多实践不 “纸上谈兵”
技术素养:熟练使用数智工具(如数据分析软件、AI 绘图工具),掌握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知识;
信息素养:快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比如用学术数据库找资料,不依赖 AI 的碎片化信息;
数据素养:学会收集、分析数据,同时重视数据隐私保护;
数字沟通能力:用在线工具高效协作,比如参与跨校的线上项目,培养团队协作技巧。
更重要的是 “多实践”:参与科研项目、企业实习、学科竞赛,让 “专业 + AI” 落地。比如学计算机的,可尝试开发 AI 小应用;学环境的,可用 AI 分析环境数据 —— 只有 “手沾灰、脚沾泥”,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