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心语|朱音:人生没有“早知道”,请不要吝啬你的努力

2021-02-09 08:46:02 朱音

期末考刚刚落下帷幕,小梦便一脸懊恼地找我哭诉,“朱老师,我选的课太难了,考试时怎么也算不明白究竟养了几头猪,简直算到怀疑人生,听室友说他考的比较简单,早知道我就不选这个老师了。”

我问她,“既然学习有难度,这学期有没有早点向你的老师主动请教?有没有多花点功夫,梳理笔记?有没有在过程中真的努力付出了?”她低头不语,过会摇了摇头,又说:“哎,早知道早点看书了,肯定能再多考10分,平时上课跟听天书一样,根本静不下心,学了几周就没兴趣了,感觉时间都浪费了,现在想想真后悔。”

小梦的一番“早知道”言论,倒是让我不禁陷入沉思。究竟是我们选错了任课老师,还是选错了自己努力的方式?

大学里,许多同学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听讲座、参加竞赛、投身学生组织,活跃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舞台,在展示自我、拓展素质中收获知识、收获友谊,更收获成长。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总是活在对自己的“遗憾”和“不满”之中,口中经常念的是:

“早知道我就不选这个专业了”

“早知道我就多跑一次晨刷了”

“早知道我就早点开始准备了”

“早知道……”

当我们遇到挫折或面临失意的时刻,很容易陷入“如果当初”的假设“陷阱”之中,我们幻想着,如果早知道做或者不做某个决定,那么结局会不会大有不同。

然而事实是,林中的两条路,你注定只能选择走一条,怀念另一条。而频频挂在嘴边的“早知道”,往往成为了我们不够努力的“替罪羊”。扪心自问,如果当初做了另一个选择,当下的你真的不会像现在一样后悔吗?那么,与其在反复懊悔中日复一日,不如思考下如何给自己重新定位。在这里,我有三句话想同大家分享:

1. 撕掉“懒惰”的标签,不要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在我们身边,常常能遇到这样的人:每天早早去教室占座,却只是在课堂里补前一晚上没睡饱的觉;在图书馆认真“坐”了一天,却只是拿着手机在朋友圈点了无数个赞;每天在电脑前熬夜“工作”,却又忍不住打开各种页面刷剧、购物、打游戏,蹉跎度日。

看似“忙碌”的背后,没有准确的定位、用心的思考、踏实的计划和高效的执行,有的,只是你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

任何不走心的努力,都是在敷衍自己。

因此,请勇敢地撕掉你身上“懒惰”的标签,不要迟疑。在学习之前,多问问自己,有没有制定计划,尽量将庞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可行的小目标,告诉自己今天我要学到什么、掌握什么能力,完成后不妨给自己一点小奖励。

否则,长期没有目标的努力,没有计划的奋斗,只会成为一盘散沙。

2. 行动即进步,让“自律”成为一种本能

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你在努力的过程中一遇到“瓶颈”,就担心计划完不成半途而废,就容易在放弃自律的同时不断自责,进而产生自我怀疑、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

所以,必须有效执行自己制定的规则。比如,原本到了学习时间,却被同时段的一档综艺节目吸引了,于是你对自己说:“就看5分钟。”可是这个“5分钟”通常会被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如果此时,你能果断关掉网络,放下手机,迅速让自己进入学习状态,那么,从第一个“5分钟”开始,你已经成功迈出了“自律”的第一步。

《城南旧事》里有这么一段话:“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动的,总会吃饱的。”倘若我们能学会做自己的“骆驼”,扔掉杂乱的“思想包袱”,多给自己一点正念的暗示,让自律成为一种本能,那么你就会慢慢享受到它的快乐。

3. 学会断舍离,做“情绪”的主人

所有成长的路,最终都会指向对内探索的方向。

如果你已经做到了上述两点,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摆正努力的心态: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因为人生没有“早知道”,选择也不会“重现”。

我们无法也不应该站在未来指责过去的自己。考试失利后的自怨自艾,比赛失败后的捶胸顿足,情感失和后的悲痛欲绝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已有结果的话,就必须学会接受意外、接受遗憾、接受经历,在断、舍、离的基础上好好总结,重新出发。

倘若今后可以避免类似的问题,那就尝试去改变。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在过程中真真切切付出过,努力过,尽到了自己所能,那就帅气地为自己鼓个掌。

其实,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最怕的是你碌碌无为,还总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努力,去期待,去热爱。相信追光的人,终将光芒万丈!


责任编辑:吴妍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亲爱的同学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努力,去期待,去热爱。相信追光的人,终将光芒万丈!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