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全院师生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激发师生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担当者。
欢迎浙财大财税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蔡潇雯同学为我们诵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节选二十。
《中国共产党历史(二)》节选(20)
斗批改运动的全面展开
斗批改的任务最先是在16条中提出的,党的十九大之前,毛泽东曾经提出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段队伍,整党、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员,工厂里的斗批改,大体经历这么几个阶段。据此九大项工、农、商、学、党、政、军、民各方面各单位都提出了斗批改的任务。
九大前后到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之前的各项政治活动,基本都包括在斗批改这个总任务之中。毛泽东希望通过斗批改运动,在各个方面各个行业落实党的一些政策,清除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影响,构思貔貅,树立无产阶级的新思想,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把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任务落实到基层,达到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备战的目的。为了指导各条战线的斗批改,毛泽东亲自抓了6场2校的典型,1968年下半年至1970年间,6场二校几乎提供了斗批改的所有主要经验,这是实践和完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各个方面推行左倾错误的一个重要行动。
在当时大多数各级领导干部还被当作走资派等等,很多教授、专家、医生、工程师、作家、艺术家被当做反动权威批斗。各地清理阶级队伍中又人为制造出一批阶级斗争的对象。领导中出现严重的派性和无政府主义,各部门各单位普遍存在着不敢抓生产和业务的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6场2校经验提出泛走姿态错误的好人的概念,推动了解放干部的工作,提出了一批二用的政策,多少改善了被称作反动权威的专家们的境遇。提出心理健康队伍要注意政策,对出入强调抓革命促生产等,对抑制极端化倾向稳定局势缓和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是6场二校经验并不是对文化大革命错误指导思想的纠正,而恰恰是以他的唯一基础和归宿的在左的基础上抑制一些极左做法,这样的二重性是这些经验突出的特点,反映了希望通过斗批改来结束文化大革命这一基本思想的内在矛盾。
斗批改应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心理阶级队伍,当时认为这是为了建立一支所谓以无产阶级以无产阶级左翼为骨干的无产阶级队伍,从而为政权建设党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清理支出其对象一方面是所谓的走资派及叛徒、特务、地主、反坏右,另一方面则是群众组织里的坏头痛,关键群众组织里的坏人在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天下大乱的背景下,在没有法制约束和党的有关政策被弃之不顾的背景下,清理阶级队伍带有强烈的主观随意性,往往成为派性斗争、狭嫌报私、排除异己,党籍报复和处理一些所谓的政治问题的堂皇理由,1968年下半年至1970年,清理阶级队伍在全国范围达到高潮,许多人被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的诬陷为阶级敌人,被群众专政的人数迅速增加。
1970年1月和2月,党中央分别发出指示和通知,大规模的部署开展一党两反运动,再次酿成大量冤错假案。1970年间党中央又发出一党三反运动,关于清查516反革命阴谋集团的通知,把这场自1967年下半年以来时段持续的清查再推向高潮,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也没有正式宣布完成。这场持续多年的清场活动有极大的随意性,被指为516分子及其后台的人不断变化和增添并株连大批亲属。连续不断的清理打击清场运动,使刚刚经历了天下大乱的人们,又置身于人为制造阶级斗争的严酷氛围之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