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工第一支部热议“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话题”

2020-04-26 07:59:30 第一党支部

10月24日中午,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举行了以“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话题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活动由党支部书记吴智斌老师主持,吴智斌老师、姚晓萍老师作核心发言。

教工第一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文化自信”话题的确定,紧密结合了支部教师们的知识背景与专业特性,在讨论中,大家紧紧结合十九大报告中这一特别能够激发自己内心共鸣的话题,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

支部书记吴智斌老师在发言中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自信”的重视是顺势而为的时代壮举。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而成“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刚刚过去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关键词之一。在发言中,吴智斌老师将“文化自信”话题的考察视野放置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观照,指出,文化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轨迹与规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往往是经济、体制、社会发展等先行,文化后来居上,并在一些时代性、政治性、政策性等时效性很强的因素时过境迁之后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汇入人类或民族文化的总河流中,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群体的未来。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历经了经济和国力的全面复兴,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说,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之中就存在我国人民经济物质生活与文化精神生活非同步性的矛盾。经济生活富足之后,对以“文化”为核心的知识涵养、道德修养、精神素养的重视,是必然之举。党的构建“文化自信”思路可谓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时代壮举,必将影响深远、泽被民族。

姚晓萍老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强调指出的关于文化自信的命题,让她特别振奋“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姚老师说,报告对文化自信的重视,给了从事教育教学、文化传播事业的党员教师们强大的信心,并赋予教师党员们更超出一般社会群体的崇高使命深深体会到,“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空口号、一个理论名词。党和国家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它的背后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阔、更深厚的自信。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弘扬和繁荣中华文化,并以此介与世界各国优秀民族进行交流和对话,将是我们的时代课题。

第一支部宣传委员范知欧博士在发言中认为,十九大报告对文化自信的重视可以说是切中了中华民族在将来重振雄风的关键点之一,中华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辉煌的地位,对人类文明有过重要的指引作用,文化复兴是中国复兴的必然之路,也是最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复兴之路。但很显然,新时代新世纪的中华文化是需要有继承有更新的,在当今形势下,尤其需要打破我们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完整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我封闭性的一种体现),复合性世界文化先进性的一面,不断强大自己。

第一支部其他党员老师们也纷纷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言,组织委员吴时红博士认为,当今的“文化自信”是一个继续和创新双向并进的命题,文化自信不等于自高自大、固步自封,在今天,文化自信是一个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和当代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强大的过程。荆亚平博士则认为,当今时代,文化自信一方面是大语境、大视野,但同时也必须能够落地开花,建立起能够脚踏实地践行的细化目标,让文化真正哺育民众的言行举止、内在修养、道德品性和精神气质。胡梦颖博士发言中也认为文化自信是国力强大、中国梦实现的必然之举、英明之举,经济自信、国力自信最终只有升华为文化自信,中国才可能是一个真正具有大国风范的世界强国。


责任编辑:张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第一党支部成员从自己的专业特色出发,热议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话题。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