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刊 || 设院各驻地春节习俗一览

2021-01-18 20:23:35

听说最近很多同学都在客厅散心?

又听说很多同学已经把自家的猫薅秃了?

还听说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造

多了几千万“云监工”?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新年变得安安静静

设院特地收集了各地的新年年俗

让大家足不出户

领略祖国的河山人情

湖北团风人新年的第一餐要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家中的壮劳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展翅高飞,当家人则要吃鸡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秭归人新年第一餐要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

荆州、沙市一带,新年第一顿一定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有客人拜访,则要给客人煮两个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也意味着给客人一个好彩头。

北京人讲究个圆满,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得全须全尾儿。

老北京新春的禁忌从初一开始,有不少的老理儿:

不能扫地,不能泼水,怕把一年的运气扫出去;

不能动刀剪、做饭不能蒸炒,因为“蒸炒”和“争吵”同音;

更不能剪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破各种东西。

以上种种,不为别的,只为把这一年的头开好咯~

请允许大胆猜想一下

弗兰人的春节习俗不会是

每人一杯茶颜悦色吧?

湖南同学赶忙摇头

在湖南湘潭一带,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接龙”成功,舞龙的人员就依次进屋准备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对神祇的崇拜自古有之,舞龙中的许多技巧延续了以往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技巧,都是在向神祇表达感谢,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成都的腊肉、香肠等腊制食品种类繁多、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两天煮好了大量的肉类,称之为“年腊”,要吃到元宵节。拜访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一类的礼品。

而新年期间的夜晚,成都人喜欢扶老携幼去逛灯会。而白天的庙会、荼馆也是热闹非常,不仅有许多川剧、评书的表演,现在相声、杂技等各种表演形式也相继加入成都人的新年节目单。

 

 

众所周知,苏州人喜甜,这份对甜味的执着自然也带到了春节习俗中。苏州人除夕夜会在饭内放进煮熟的荸荠,吃的时候挖出来,谓之“掘元宝”,荸荠和米饭的相遇,给荸荠的清甜加上了米饭的厚重,更让人食之满口生香。

新年内若有亲友来家中拜访,给客人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这样泡出的茶水清甜可口,愿来拜访的亲友新年发财,铜钿多多。

 

郑州的同学给小编发了段童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

 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河南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顺序依次进行的,可以说,这首童谣不仅是河南新年年俗的写照,更是河南人民新年的行事历了。

 

在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某些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青年男女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青年后生,都要赠给抛球人纪念品,多次接住绣球而又不赎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应允这段婚事了。

       

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这份新年的仪式中更添了一份家庭宗族、长幼有序的的意味。

在山东青岛,新年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全家人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设院各驻地春节习俗一览。新年抓财quot。新年第一顿一定要吃鸡蛋。得金得银quot。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接龙quot。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