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林俊德: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发布时间:2021-06-03 16:19:22

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他扎根大漠戈壁52年参与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他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意志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被评为全军挂像英模、入选“最美奋斗者”。

他就是浙江大学校友林俊德院士。

f09b7de4-78a3-4208-ade0-1d63913413dc.jpg

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赤脚上浙大

1955年,17岁的林俊德从福建永春大山中走出,打着赤脚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上学的路费是信用社的借贷、学校的补助。

因为家里实在贫困,上了5年大学他没回过一次家,读大学的费用全靠政府发放的助学金。他在学校如饥似渴地学习,希望有一天可以报答帮助过他的人。

1958年,还是大三学生的林俊德和同学张文斌被安排攻克研制液压马达的难题。没有见过液压马达的两人凭借仅有的一张前苏联液压马达示意图,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反复研究掌握了工作原理,并成功地在三周后制作出了一台液压马达。

随后,为了油马达的成功运转,二人又投入到液压试验台的设计和制造中,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浙大第一台液压试验台出现了,当油马达在试验台上成功运转时,林俊德和张文斌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19609月,林俊德从浙江大学一毕业,就被挑选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1963年,刚从哈军工进修回来的林俊德接到组织通知,他被任命为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核试验基地,林俊德带领小组一起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没有实验设备,没有技术材料,在这样的困苦环境下,林俊德采用钟表的齿轮、发条驱动作动力,设计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他用简单的方法、创新的思维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样的自记仪在我国历次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是一个工作狂,他苛求着压力自记仪的实验数据的精确,这是他对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的担当与负责。后来,林俊德的学生说,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他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亲临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这是他的专业需要,也是习惯。林俊德用确凿的数据,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核试验成功后,林俊德放弃复员回南京。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我国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201254日,长年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的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即使病情突然恶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他也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最后时间,他放弃手术治疗,争分夺秒地舍命整理重要科研资料。

马兰精神代代传

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林俊德在生命的终点,再三叮嘱老伴,死后将他埋在马兰。在那里有他无悔的青春和钟爱的事业,还有曾经和他一起作战的战友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马兰人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激励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近年来, 林俊德院士所在的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挖掘马兰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浙江大学的红色历史,成立了马兰工作室,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马兰精神联合研究中心”。

工作室通过马兰精神宣讲团、剧组、学生讲习所等多元一体的育人体系,以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校友的事迹为原点,着力讲述扎根新疆马兰戈壁为国铸核盾的浙大马兰人的故事,让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新时代愈发闪耀。

海陆空天地,为国铸重器。机械工程学院扎根大地、顶天立地,重大原创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杨华勇院士领衔突破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支撑我国盾构装备跻身世界强国;谭建荣院士领衔突破高端龙门加工中心数字化技术,引领我国高端数控加工中心的创新设计;柯映林教授领衔攻克飞机装配领域多项技术难题,创建了飞机数字化装配成套工艺装备,为我国10个重点型号飞机研制和批量生产提供了跨代的技术和装备支撑;杨灿军教授领衔突破了深海电能、信息远距离高速传输与接驳控制技术。

责任编辑:浙江大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浙大校友林俊德扎根大漠戈壁52年参与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评为全军挂像英模、入选“最美奋斗者”。
    热度榜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