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冯华君:平凡但拒绝平庸,朴实但绝不普通

2023-03-27 18:16:41 传贤


秋日午后,微风习习,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桂花香味。与冯华君老师相约教三,早早地他就来到了小会议室,干净整齐的格子衬衫,“规范”地束在灰色休闲长裤中,搭以休闲运动球鞋,虽然已是两鬓染霜,然而浓密利落的平头短发却依然映衬出奕奕神采,一见面,爽朗真诚但又谦逊有礼地微笑,让人脑海中映出几个字“谦谦君子,彬彬有礼”。提到采访,冯老师有点羞赧,他说光电学院人才济济,高手林立,仅算是有“Title”的就有很多,而他则只是做了一个平凡教授应该做的。而我们的谈话也便从这些平凡的故事一一展开,其中所蕴含的对事业的执着与对光电的挚爱却着实让人感动。

亦师亦友,亦庄亦谐:为人师者的快乐

2022年9月初,由已毕业的2015级博士杨晨炜等倡议在成像实验室桃李群发起了聚会接龙,希望能够在教师节前后组织一次师生聚会,这也是自2020年疫情发生后的首次聚会。9月18日,龙坞茶村,在杭的毕业生和在校师生及家属,加上特意从外地赶来的,共计70余人欢聚一堂,大家以茶代酒,开怀畅谈。茶过三巡,正当大家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杨晨炜突然推出生日蛋糕,十分庄重地说,“今天的聚会既是实验室师生难得的相聚,同时,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那便是我们的恩师冯华君老师的六十寿辰(虚岁)。这么多年来,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与发展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如今即近花甲,让我们衷心祝愿冯老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点燃生日蜡烛的那一刻,冯老师的眼角有些湿润,他对于当天的安排颇感意外和惊喜,没想到学生们以这样特殊的方式时隔十年后再次为自己庆生,十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时也是由已毕业学生悄悄为他组织了50岁生日聚会。数十年“爱生如子”换来学生待我如“兄”如“父”,冯老师感慨良多,但更多的是欣慰和自豪,从读书到工作,他在浙大已经整整43年,然始终不悔的是最初的选择,尤其是为人师的快乐与收获。

1.jpg

爱生如子,尊师重道,这是冯老师坚守的为师之道。从1983年作为助教初登讲台,近40年来,他先后开设11门本科课程,曾多次获得学生满分评价和“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听过课的学生匿名在微博上称赞冯老师是读大学以来遇到的“课讲得好又关心学生的好老师”,“他的育人理念让人听到眼眶湿润”,“好想跟他再读研呀!”。在课题组,从学生的开题、中期和答辩到学生的助研助教津贴发放,从采购大型实验设备到日常办公用品的购置,事无巨细,冯老师都非常细心且井井有条地打理着。同时,他也非常仔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课题研究方向,并且在明确选题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并尽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地明确研究方向,他还会亲自带学生到企业向专家请教咨询。正是由于这种开明与尊重,同学们特别喜欢与冯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当课题遇到瓶颈和困难时,他总是耐心地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研讨,反复实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他真的很有智慧,总是能够在我们陷于困境时给予一些启发和灵感,让人瞬间豁然开朗”2019级博士生李昊颖感触颇深。他鼓励同学们以严谨的态度求证,以踏实的作风实践,以活跃的思维创新,强调科研成果既要写在纸面上,更要写在祖国大地上。也正是因此,他的大多数毕业生均走向了国家重点单位或头部企业,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人生文章。

在严谨求是的科研之外,生活中的冯老师又是大家的“知心爸爸”。同学们说,与冯老师相处永远不会沉闷,因为他有太多的“故事”,他经常会给同学们讲讲前辈们的辉煌故事,如果你想了解实验室师兄师姐的近况他一准知道,当然如果你想咨询去哪些头部企业的情况他也一定会有最为详细的信息。实验室有一张被同学们称为“族谱”的清单,是冯老师亲手制作的实验室发展谱系,清晰地记录了从成立之初到现在的所有老师(包括已故和离职)及历届学生的清单。同时,他还会收集每位学生在读期间的精彩瞬间,汇编成册作为礼物送给每位毕业生留作纪念。点滴细节,传递着他对学生的眷眷深情和对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忠实坚守。

2.jpg

从十六岁的翩翩少年,到两鬓斑白的花甲之年,他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育人事业,而“与青年为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觉老之将至也”。而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对师恩的感怀与深情,无疑便是对他最好的礼赞。

敢于质疑,求是求真:科研探索的精妙

今年8月底在首届“华为终端Camera学术之星”大赛总决赛上,冯老师指导的博士生陈世锜以“计算光学—手机成像系统的极限像质提升技术”荣获一等奖。该奖项依托的项目成果所提出的计算光学技术,引起业界不小的“轰动”,成果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解决了光学像差和加工偏差带来的退化,率先在大规模制造的系统中全部实现了接近衍射极限的像质提升,成果在公司的旗舰产品中落地应用,并被认可为“业界顶级”和产品的“重要卖点”。与此同时,冯华君老师负责的项目也被华为杭州分公司评为2021年度“优秀合作成果奖”。

3.jpg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成就”,冯老师用这十二个字来概括了与华为的合作。2014年,公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寻求与实验室的合作,尽管此前并未有任何合作基础,但是经实验室集体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于是,从那时起,团队以最为负责的态度和最为精湛的技术,一次次赢得了公司方的赞誉与好评,其中“快速自动对焦技术”、“极暗环境手机拍照去噪技术”、“智能手机计算成像技术”等多项技术成功应用于旗舰产品,达到业界领先水平,而在近八年十余个重要研发项目中,公司的验收评价均为“优秀”。

冯老师时常鼓励学生不要盲信盲从,敢于质疑权威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备品质。实验室流传着冯老师硕士毕业论文的故事,据说,当年导师王兆远先生曾先后布置了关于微机控制的照相机快门测试仪器、相机测光元件的光电转换的测试仪器、照相机自动曝光专用集成电路的测试仪器等三个选题,原本只是三选一,结果冯老师并没有费太大力气就把三个选题全部做完了。正是在对三个不同的选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他发现尽管每个数据单独看是合理的,但是把三种数据连起来看,其结果却与当时教科书里提到的理论并不相符。对此,满腹疑惑却又充满好奇的冯老师发挥自身数学特长,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把快门机构做了运动力学分析,最终发现只要测光元件γ值和快门开门曲线γ值配合好,就可以调整好快门达到精度要求,并使得原本不合格的测光元件也能完全适配。这个γ值设计理论纠正了原先教科书上提出的理论瑕疵,并被写进了当时的全国统编教材,90年代全国自动曝光相机均按这个理论设计。

严谨求证,大胆创新,是冯老师始终坚持的科研态度。忆及读书时候的经历,杨晨炜依然感慨万千。当时,华为公司方提出了一个要将硬件结合软件完成任务的可行性项目。但几个月的调研和实验下来,从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受限于硬件性能,任务目标无法实现。就在大家准备放弃的时候,冯老师建议反向思维,通过实验和深入探究,将该项目为什么不可行论证透彻,从而探索问题阻塞的根源。最终,团队在冯老师指导下,跳出原来的任务框架,通过增加新的辅助信息,实现了原来设想中不可行的任务。该项成果不但发布在了国际顶级期刊上,更帮助企业免走弯路,节省成本的同时增加效益。而这项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项目被公司破例评为“优秀”,而冯老师及团队的敬业与严谨更是获得公司高度评价。杨晨炜认为,科研探索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过程,证实难,证伪则更难,而冯老师坚持即便要证伪,也要把所有路径与过程剖析清楚,以免后续的人再走弯路,这种对待科学的严谨求是正是新一代青年学者需要认真学习和传承的。

4.png

作为民营头部企业,华为公司给冯老师的印象是尊重人才,清廉守正。一瓶矿泉水是双方在洽谈项目过程中的标配,即使全天在学校讨论,中午的盒饭也要各自付钱。没有细琐的繁文缛节,没有客套的寒暄往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与团队在长期合作中达成的信任与尊重,也成就了双方的成长与进步。也正是出于对合作的诚信与尊重,实验室婉拒了因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而引来的诸多国内同行企业的“橄榄枝”,他说,项目不是越多越好,高校不是企业,重要的是要让老师和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体验科研探索的快乐,并且真正解决“卡脖子”的难题,使得委托方、学科、学生三方均受益的项目才是好项目。漫漫征途,未来可期,科研探索的道路无止境,但坚持就是胜利!

肝胆相照  珠联璧合:团队合作的真义

在浙大光电学院,提到成像实验室,冯华君和徐之海的名字似乎一对孪生兄弟,从来都是一起出现,他俩默契合作的事迹也曾一度为多家媒体报道并传为业界佳话。“徐老师更像爸爸,严肃、刚毅而又果断、利落,善于在外拓展业务;冯老师更像妈妈,温和、亲切而又细致、严谨,善于对内科学管理”,2020级博士生徐豪如是评价。

1991年的照相机实验室全体老师(左起:徐之海、王鹏义、李浙江、裘然继,钱娟、王兆远、冯华君、郭威).png

1991年的照相机实验室全体老师(左起:徐之海、王鹏义、李浙江、裘然继,钱娟、王兆远、冯华君、郭威)

回首三十多年的来时路,冯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导师王兆远先生。他是光仪专业第二届毕业生,曾师从苏联专家进行照相机专业学习。1965年他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制作了高速摄影机的雏形,并在参加教育部毕业设计成果展时获得部领导好评,从而为光仪系获得高速摄影机项目作出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王老师并未能参与后期的制作。改革开放以后,尽管王老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在业界堪称一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成像实验室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突出。1994年初,王老师因病英年早逝。而立之年的冯华君和师弟徐之海作为青年骨干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发展重任,由此也开启了二人的“搭档”之旅。临危受命,困难重重,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是他们善于学习,团结协作,潜心研究,自学CAD计算、模具加工等业务知识,以学促研,产研协作。把握住当时与韩国三星公司难得的合作机会,冯老师带领团队完成了全部设计、专利规避、模具加工、生产线设计、小批量生产,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避开所有专利的新型照相机设计,在当时的全国照相机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合作得到三星公司的高度评价,并在浙江大学百年校庆时赠送100台照相机给光电系。此后,实验室先后为美国ConCord、Kodak等公司设计多款照相机,成为全国传统照相机设计领域的最优秀团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相机已经成为历史,数码相机迅速崛起,不改变就要被淘汰。在冯老师的带领下,实验室转变发展思路,拓宽学习视界,适应新发展需求,创新性开展“数码相机自动对焦技术”,由此顺利地实现了与新世纪的“接轨”。该技术一度领先国内外水平,这也成为后来与华为等企业合作的坚实基础,并得以落地实用。

响应国家科技强国的号召,“只有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我们的科研创新才能发挥更大潜能,找到更广阔的天空”,2007-2008年,徐之海老师在原国防科工委挂职时的所见所闻,让他坚定了将科研与报国相结合的志向与决心。也正是从此,开启了由徐之海领衔的与“嫦娥”号探月工程的不解之缘。自2008年以来,先后为嫦娥二号、三号、四号中继星、四号、五号试验星、五号等卫星设计开发了多款光学镜头和相机,让“嫦娥”睁开了眼睛。而2018年7月,载于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上的双分辨率相机,首次从地月拉格朗日L2点附近拍下了地球和月亮的合影。由于团队的突出贡献,光电学院荣获六部委颁发的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而徐之海先后两次荣获突出贡献个人。

5.png


提到徐之海老师,冯老师说他思路开阔,视野宽广,同时,多才多艺,富有亲和力,具有很强的业务拓展能力和团队领导才能,是团队不可多得的领头人。而徐老师则评价冯老师是团队的“主心骨”,犹如“定海神针”,团队的大事小情他都一清二楚,有他在就让人心安。在实验室,除了两位领头人,冯老师说团队的其他人员,包括李奇、边美娟、陈跃庭和已经退休的戴顺林等老师,也都非常团结,从来没有发生任何的矛盾与不快,成果署名和利益分配等核心问题都互谦互让。当然,关心和提携后学,培养团队接班人自然也是冯老师最为关注的。他总是在学院和学校不同的场合,呼吁关注工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他强调“虽然从事工程研究的发表论文少,也很难实现重大科研发现,但是他们是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真正解决国之所急需问题的,必须对他们‘分以待之’”。李奇老师自1995年师从冯老师至今已经有27年了,如今,他已经成为团队的骨干力量,跟随徐老师忙于外部业务拓展,谈及冯老师,一向不善言辞的李老师侃侃而谈,言语中表达着对导师的感恩与钦慕,他说导师为人正直,心胸宽广,视野开阔,站位高远,看问题往往能够着眼长远,而不是眼前利益,也正是他夜以继日、不计利害的长期坚守,才使得实验室接续奋斗,创造佳绩。

6.jpg

患难与共,同舟共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团队精神已经融入到实验室每个师生的血液中 。2020级博士生陈世锜说,实验室同学们在对外介绍自己时很少会介绍我是某一位老师的学生,而是我是成像实验室的研究生,介绍起导师也是有好几个,而实验室对于学生的指导,从来也都是导师组协同完成。“ 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不让每个人掉队”,在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如开题、中期、预答辩等,通常是一个学生与几位导师一起进行研讨,学生讲、老师听,然后大家进行研讨,也正是这样的训练与打磨,使得学生得到的科研训练与指导也是全方位的,这也成为他们在未来工作和学习中颇为难得的精神财富。


2022年,光学成像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业绩,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这既是对研究所党建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多年积淀的团队文化的充分认可。支部书记林斌老师在支部经验分享时提到,我们支部的大多数党员都是没有“Title”的平凡教师,但是我们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经营着并不平凡的科研事业,努力做“信念过硬的排头兵、教书育人的大先生、科研创新的领头雁”

纷繁芜杂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行色匆匆,日复一日,很多时候,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忙碌中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与追求,而日渐成为平庸普通的一份子,而总有些人,如冯老师这般,他们始终清醒,不忘初心,平凡但拒绝平庸,朴实而绝不普通



责任编辑:刘文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冯华君:平凡但拒绝平庸,朴实但绝不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