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国家队”走进大凉山 浙大儿院国家巡回医疗队把一流儿科服务带给大山里的孩子

“这是我们人生第一次走进大凉山”
“觉得自己真的在发光发热”
“这些大山里的孩子,非常需要我们”
11月4日起的三周,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下称浙大儿院)积极承担国家巡回医疗队重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由NICU副主任医师林慧佳、主管护师陈仿群,超声科主治医师王雅楠为主要成员的国家巡回医疗队,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深入大凉山,把国家级优质儿科医疗服务带给大山里的孩子。

巡回医疗队成员在甘洛县人民医院合影
21天时间里,林慧佳、陈仿群步履不停开展临床、教学、义诊等工作,把国家巡回医疗队的高水平、高质量儿科医疗服务留在了甘洛。
这是走进甘洛的第一支儿科“国家队”他们的到来让当地孩子得到更优诊疗
此次巡回医疗,三位队员都是第一次走进大凉山,在出发之前就热血沸腾,做好到当地大干一场的准备,当真正踏上这片土地,逐步了解当地儿科的建设情况后,三人都意识到,这次巡回医疗队确实来对了地方,当地对优质儿科服务比此前的预期更加渴望。
甘洛县地理位置偏远,儿科医疗资源比较稀缺,浙大儿院国家巡回医疗队是支援甘洛县的第一支儿科“国家队”。
“在本院,医疗难题的解决更多依靠的是团队,因为大家都很优秀、彼此分工细致明确,而到了这里感觉就不一样了,变得更加被需要,很多先进的技术这里还没开展,很多先进的理念,这里也还没有普及,可以说是大有可为。”林慧佳副主任医师作为此次巡回医疗队的队长,对此深有感触。

林慧佳在查房
来到甘洛后,巡回医疗队就积极参与到甘洛县人民医院的新生儿科、儿科、超声科门诊、查房和护理过程中,累计诊疗患者超过230人,其中有不少孩子因为他们的到来改变命运。
其中一个孩子,是一个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孩子因为黄疸被收治入院,嘴唇却出现了青紫,林慧佳与当地医生一起为孩子做了查体,发现孩子心脏有明显的杂音,于是立马联系巡回医疗队另一位队员——超声科王雅楠。王雅楠为孩子进行了详细的心超检查,确诊孩子是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下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
但对于这种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当地医院从来没有收治过,不知道如何处理,也不知道如何和孩子父母解释病情。
第一时间,巡回医疗队联系本院的心脏外科专家。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浙大儿院心脏中心团队综合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有应对各种儿童复杂先心、心脏移植、人工心脏的经验,对于诊治这种疾病非常有经验,但因为甘洛距离杭州遥远,患儿家庭经济又不宽裕,出于为患儿和家人考虑,巡回医疗队和当地医生为孩子做基本处理后,通过医院联系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心外科医生,还帮助当地儿科医生和患儿家长与华西二院建立了长期联系机制,不仅方便孩子后续的随访和跟进治疗,也让未来有需要的患儿找到新的希望和途径。
巡回医疗队还与当地医生一起巡回义诊 为大山里的孩子送去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为了帮助更多患儿,林慧佳、陈仿群、王雅楠还主动参与了甘洛县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专家巡回义诊,深入大山深处,到古文村和石海村进行义诊。
这两个村子都建在高山上,大巴车开上去要经过很长一段盘山公路。因为交通不便,这些地方的村民很少有机会能走出大山,得到规范的诊疗。医疗队深入当地义诊,其实就是把服务送上了门,是当地村民非常盼望的。
大山里的医疗服务稀缺,儿科医疗服务更是稀缺。浙大儿院巡回医疗队参加的这次义诊,还是当地首次开展帮扶专家儿科义诊。当他们来到石文村、石海村,一些附近村子的村民也带着孩子慕名而来。
“这里缺的不仅有优质的诊疗技术和服务,还有先进的理念,很多村民都还没有能够接触到必要的科普知识和科学的喂养理念。”林慧佳说。

巡回医疗队正在义诊
前来义诊的孩子,有的是上呼吸道感染,有的是营养不良,有的是喂养困难……巡回医疗队员为村民详细解释病情,同时为他们开具处方药。虽然义诊只有短短一天,此行却让她们对当地的地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以及卫生条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巡回医疗队发挥国家队担当与优势 助力提升当地的儿科诊疗水平
巡回医疗的时间有限,帮助当地医院提升诊疗水平,是更致力于长远的任务,三位队员来到当地后,就围绕这块工作想尽了办法。
在新生儿科的日常查房和交流过程中,林慧佳告诉医护要注重新生儿病史采集和正确的新生儿体格检查,在现有的辅助检查等条件下,帮助当地医生进行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帮助他们规范了早产儿静脉营养和肠内营养的实施,规范和提升新生儿无创辅助通气技术,开展了新的俯卧位通气技术。
对于新生儿来说,护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医院的积极配合下,陈仿群床边指导规范了无创辅助通气的固定和早产儿吸氧技术,指导了新生儿体位管理和科室的护理记录单规范书写。并通过上课培训,进一步传递了早产儿精细化护理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此外,她还帮助完善了科室的6S管理模式,通过同质化管理,使得病房更加整洁规范。
帮助当地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个,规范诊疗方案4个,开展培训7次,其中远程培训1次,培训甘洛县医务人员为主的凉山州儿科医务人员共300人次,帮助建立完善1项管理制度……
而让她们非常欣慰的是,很多规范和建议很快被甘洛县人民医院的儿科医护们所吸收、采纳,林慧佳说:“他们消化吸收得都很快。有一次强调过要注重患儿的血气分析,后来查房发现他们就用得非常好。”
国家巡回医疗仅有21天 却为两地长期合作帮扶架起“健康桥”
浙川协作,山海同心。国家巡回医疗队在甘洛的21天,也拉近了浙大儿院与甘洛县人民医院的距离,为当地长期合作帮扶架起一座“健康桥”。

浙大儿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党支部与甘洛县人民医院内科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活动
11月19日,林慧佳、陈仿群所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党支部与甘洛县人民医院内科党支部开展了一次党建联建活动。浙大儿院向甘洛县人民医院捐赠了一批物资。
“开展工作的时候,我们发现当地新生儿科无创辅助通气技术需要的一次性耗材,比如‘CPAP帽子’因反复使用变得陈旧,会影响到对孩子的疗效。”林慧佳说,“于是我们向党组织反映。经过支部讨论,决定向当地医院捐赠一批物资,里面除了新生儿常用耗材、物资之外,还有NICU医护床边手册、儿童书籍等。”
了解当地情况后,NICU主任陈正还主动提出为甘洛县的儿科医生们讲一堂线上课程,受到凉山州200多位儿科医生的欢迎,甘洛县人民医院的儿科主任还表示:“我们也有机会做浙大的学生,听浙大的教授讲课。实在是太难得了。”
虽然,21天的巡回医疗结束,但对于浙大儿院和甘洛县人民医院来说,两地共谋儿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