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稀路远·吾步尤坚|2020年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闾川阳

2021-12-17 14:20:30

相从勉讲学,事业在积累

自2010年进入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来,闾川阳已在浙江工业大学度过了11个春秋。博士期间,在导师高增梁教授和贺艳明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他在Mater. Sci. Eng. A、J. Nucl. Mate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专利受理和授权20余项,斩获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还获得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和浙江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等奖励。他的博士论文获评2020年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奖和浙江工业大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称号。2020年,闾川阳取得了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自本科入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来,闾川阳便受到了来自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培养,这不仅打开了他的学术视野,更为其科研生涯打下了广博的学科基础。“这些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极大提升了我的思维广度与思考高度,为后续的学习和科研起到了一个‘打地基’的作用。”闾川阳博士如是说。

硕博连读期间,闾川阳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熟悉了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并很快投身到具体科研项目的参与中。在自身兴趣的牵引之下,他日复一日夯实基本技能,积极主动跟进学术前沿,孜孜不倦求索破题路径。在此过程中,他发现极端条件下核电压力容器的结构完整性保障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的科学难题。于是他现实问题出发,结合自身研究兴趣,最终选定了以事故下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的蠕变机理和本构模型为题,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博士课题的研究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每一小步的进展背后,都往往需要大量的交叉学科知识积淀与科研工具的熟悉运用。“学科和导师的多维度培养与知识传授,帮助我在科研的起步阶段打好了‘基本功’。”在这其中,导师高增梁教授以其博洽多闻的学识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贺艳明副研究员以其秉节持重的治学态度为他树立了科研的标杆。这种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培养模式,不仅使他得以“厚积”科研“基本功”,更坚定了他迎难而上的自信心,激励他化繁为简,攻坚克难。

图片1.png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我觉得我对科研的爱更多是‘磨’出来的。”这不仅是闾川阳读博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更是他科研生活的真实写照。课题伊始,他便在楼下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做着热处理和研磨试验。这些日子在他人看来或许极其无聊,但于他而言却是苦中作乐的“家常便饭”。实验学科的研究生活大都是在漫长的摸索和反复的失败中度过的,然而当实验成功或是出现惊喜结果的时刻,刹那的成就感足以令他倍感满足。在短暂的快乐之后,他就会继续埋头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开展下一步研究。在旁人看来,这或许是一个又一个枯燥无趣的循环。但他却认为“科研生活的无趣是常态,但吸引我投身其中的就是那历经无趣后的瞬间有趣。”就在这种看似“无趣”的生活中,他对于科研的态度也由一开始的好奇向往慢慢“磨”成了内心的热爱。

“每一个课题在完成过程中总会遇到无数个困难瓶颈。”闾川阳在完成博士论文的课题时,遇到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本构模型的建立。他曾困囿于这一难题近一年时间,穷尽文献仍未找到合适思路。在这关键时刻,通过导师高增梁教授和贺艳明副研究员的及时点拨,加上国外合作导师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吴犀甲研究员和卡尔顿大学刘蓉教授的悉心指导,在和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交流探讨之后,他选定以相变动力学和蠕变变形机制为突破方向,并成功建立了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的高温蠕变本构模型。他说:“一年中不断尝试却都没有结果的苦恼是一个极其煎熬的过程,但在科研中,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无数次的失败、尝试与再挑战。”他认为,科研中遇到困难很正常,只要勤思考、多阅读文献、多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最终就一定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博士阶段的科研训练给予闾川阳的最大收获是让他学会了如何真正独立完成课题。科研的过程中,要长期坚持并不懈努力,除了“孤军奋战”,还要懂得进行团队合作,这不仅是为了在学术交流中收获有效信息,更是一种良好的科研习惯。当获评优博论文的好消息传来时,他说:“感谢导师的耐心指导,也感谢浙工大提供的平台,此次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就是对我博士阶段工作的最好肯定,它将激励着我继续努力,不断进取。”

图片2.png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闾川阳在浙江工业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成为了化工机械设计研究所的一名讲师。同年9月,秉持“学海无涯,见贤思齐”的科研梦想,他进入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成为一名在职博士后。

从事压力容器结构完整性研究既是他的初心,也是他未来的使命。他说:“在结构完整性研究的道路上,也许大部分时间比较单调和枯燥。但正是长期的坚守与付出,才有可能收获回报。但既然下定决心要从事这行业,就要不断激励自己并为之努力奋斗,成果总会在坚持中慢慢呈现。”

在未来,青年学者闾川阳,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3.png



责任编辑:徐露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闾川阳博士论文获评2020年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奖和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