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体艺融合促发展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体育艺术党支部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路径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体育艺术党支部(以下简称支部)由体育教研室和美育教研室15名党员教师组成,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2人,双师型教师达90%以上,5名党员荣获省级优秀教练员称号。2024年,入选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全省高校“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名单以来,支部始终秉持“党建引领、学科融合、服务社会”工作理念,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在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社区治理、深化实践育人等方面打造特色品牌,探索“组织联创+教育赋能+知行合一”基层党组织建设新路径,助力学校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在全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优良率排名第11、较上一年度提升28位;在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第18届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等省部级赛事中获得各类奖项13项;学校艺术节目首次登上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舞台。
一、组织联创:携手乡村,共筑党建新阵地
创新组织共建模式,打造城乡融合示范窗口。支部立足学科优势,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张堰村签订联建协议,建立党建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召开共建推进会、设立党员实践基地等方式,将传统乡村转化为现代教学改革的试验场。党支部15名党员教师带领两个教研室力量,将传统体育文化、艺术创作工坊等专业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成功打造“运动休闲乡村活动”等特色项目,为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茭白节、观鸟节等乡村活动提供文体艺术项目支持,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党建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精准输送。
图1.为余杭区瓶窑镇张堰茭白节提供文体艺术项目支持
校村资源联动,共建以美兴村模式。坚持党建与学科深度融合,打造“体艺工作站”党建思政品牌,设置乡村美育特色、美育人才培养、美育实践服务等板块,形成以美育促乡村发展的独特模式,也为学生拓展了第二课堂教育平台。2024年,在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张堰村开展送艺术进乡村活动,为村民提供声乐、舞蹈训练,与村民艺术队共同组织村民大舞台活动,开展各类文体活动8场,覆盖超2000人次,用专业特长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党支部与张堰村共建项目入选全省高校“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名单,分院所属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列入校级重点团队。
打造“服务型艺术实践”课程思政示范课。立足新时代美育工作要求,构建“价值引领—专业赋能—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创新打造舞蹈专业“服务型艺术实践”课程思政示范课,构建起“理论研习+创编实训+公益展演”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师生团队以“讲好浙江故事”为主线,将良渚文化、运河风情等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原创舞蹈作品。2024年,深度参与浙江省暨杭州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展演、“全民舞动 活力杭城”杭州市全民健身活动,以艺术作品服务社会需求形式,将教室延伸至社会大舞台,实现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2024年,指导学生荣获第18届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健身排舞类一等奖、第18届中国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一等奖、浙江省大学生健美操(乙组)锦标赛排舞一等奖、浙江省第四届女子健身大赛一等奖等优异成绩。
二、教育赋能:拓展教育外延,传递体育艺术温暖
创新银龄教育模式,绘就最美“夕阳红”图景。体育艺术党支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与良渚街道西塘雅苑社区建立了紧密的校社联动机制,共建社区老年大学,量身定制了太极拳、书法、声乐、健美操等4门专业课程,选派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授课教师,为老年人带来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2024年以来服务老年学员300余人次。党员教师们耐心细致地讲解动作要领、书法技巧、声乐演唱方法等,让老人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体育艺术的魅力和乐趣,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使社区老年大学真正成为了社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
图2.与良渚街道铭雅社区创建校社党建联动机制
构建暖心服务矩阵,打造教工幸福工程。着眼“双减”政策下的教职工需求,党支部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开设了2期少儿体适能公益训练营。训练营为40余位教职工子女提供了专业的体适能训练课程,包括身体素质训练、运动技能培养、团队协作游戏等内容,旨在帮助孩子们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教职工对子女教育的需求,更体现了学校对教职工及其家庭的关心与关爱,增强了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幸福感,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
图3.开设少儿体适能公益训练营
艺体双驱育人,多维赋能学校发展。积极发挥党支部党员专业特长,深耕文化育人土壤,2024年以来,组织开展“读书人-悦读”摄影比赛、“五四薪火相传·青春力量”主题书画活动、“经典咏流传”校园文艺展演、士官生入伍欢送会和学校国庆75周年晚会演出等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活动覆盖人数20000余人次。保障学校重大体育活动。完成学校两个校区2024年田径运动会组织与裁判工作,积极迎接2024年浙江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工作,成立专项工作组提前3个月启动筹备,学校参测学生合格率达100%,位列全省第9;优良率提升至49.5%,较2023年大幅提升,排名全省第11。
三、知行合一:投身乡村实践,培育时代新人
党建引领赋能,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强国行”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党支部在分院党总支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实践团队培训,从社团从挑选优秀成员,创设理论课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工作重要论述、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在余杭区农业农村局、文旅局的支持下,选派党员20人,深入乡村实施“茭”佼者人才计划、“美育浸润计划”,通过参与乡村美育改革和建设工作,为培养乡村振兴优秀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带动村集体创收50万元,培训村民50人次,吸引带动旅游参观12000人次。
搭建田野实践平台,厚植乡土情怀。体育艺术党支部高度重视教育与村镇的联系,深度参与杭州市余杭区乡村振兴实践,主动融入乡村建设。积极组织党员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余杭区第3届北湖湿地观鸟大赛活动、余杭区瓶窑镇张堰村茭白嘉年华等等各类乡村建设活动,带动游客12000人次。在活动中,党员教师和学生们不仅为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体育艺术支持,如开幕式表演、赛事组织、宣传推广等,还深入参与湿地生态保护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主动融入乡村建设活动,引导学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参与乡村振兴的情怀和责任感,扩大党建联建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图4.党员教师和学生助力余杭区第3届北湖湿地观鸟大赛活动
深化调查研究实践,贡献青春智慧。为了深入了解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现状,体育艺术党支部带领学校“健行践远”社会实践团前往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开展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深入当地体育局、体育场馆、社区健身点等场所,与工作人员和居民进行面对面交流,收集了关于当地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宝贵实践经验。基于调研成果,实践团成员对当地的体育事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为推动地方体育事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凸显了体育艺术党支部在实践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体育艺术党支部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路径。通过探索“组织联创+教育赋能+知行合一”基层党组织建设新路径,实现了组织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专业资源向惠民实效的转化、思政教育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下一步,党支部将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党旗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的第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