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院:职业教育赋能地方产业发展 校村携手共绘绿美乡村画卷
近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红韵绿踪践梦团,在党员教师的带领下,赴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张堰村开展了为期3天的“三下乡”活动。
聚焦张堰“双IP”,高校智慧赋能地方特色产业
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的张堰村,手握两张亮丽的“名片”:年产2000万斤、占据杭城市场七成份额的“茭白产业”,以及拥有518公顷北湖湿地、作为候鸟迁徙重要廊道的“候鸟生态”。如何将这两大IP的价值最大化?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们带来了新思路。在为期数天的实践中,“红韵绿踪践梦团”围绕“双IP”深度挖掘。他们策划了“候鸟节”活动,通过生态调研和专访,为“生态+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提出建议;他们参与茭白秋收,体验从采摘到包装的全过程,并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宣传视频,为“张堰茭白”品牌注入青春活力。大学生的到来,为张堰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沿的理念和创新的营销手段,有效推动了生态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创新“五育融合”模式,构建乡村美育新课堂
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张堰村的实践中给出了响亮回答。学院“红韵绿踪践梦团”为当地小学生量身打造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五育融合”趣味课堂。课堂设计巧妙地将德、智、体、美、劳五方面教育内容与生态环保主题相结合:在《最美生态》演讲课中厚植家国情怀(德育);在《绿色探索》手工课中,孩子们利用废弃物制作净水装置,学习科学原理(智育);在《身体律动》舞蹈课中强健体魄、砥砺意志(体育);在《海韵生息》肌理画和《绿意拓印》课程中,孩子们用艺术描绘自然之美,提升审美素养(美育);在《树木密码》剪纸和蓝晒艺术创作中,体验动手的快乐与创造的价值(劳育)。这种创新的乡村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将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美育的生动实践,为探索新时代“五育并举”育人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实践育人,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服务社会综合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提升专业技能的最佳平台。暑期“三下乡”红韵绿踪践梦团的成员们在活动中各展所长,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问题的解决者。从活动策划、课程设计,到现场执行、宣传推广,学生们在真实的项目中锻炼了组织协调、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帮助当地农户推广茭白、设计文旅产品,他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深刻理解了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这场深入田野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村合作结硕果,共绘共同富裕新图景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张堰村的合作由来已久。自2024年学院打造“遇见”良渚思政教育共同体,张堰村便成为首批成员单位。此次“三下乡”活动,是校村合作的又一次深化与升华。“田野思政”的实践,不仅让学生们得到了锻炼,也让张堰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村庄的文化品牌得到了有效推广,生态旅游线路有了新规划,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渠道得到拓宽。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到来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动力,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活力。展望未来,随着校村合作的持续深入,双方将继续携手,共同探索党建联建、人才共育、产业共兴的新路径,为杭州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新篇章贡献力量。
来源: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尹江燕、朱敏洁、朱海亮
图:董鑫凯、舒泽熙、徐紫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