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让我们在家中度过了一个最漫长的寒假,返校时间推迟了两个多月,庆幸的是中国疫情得到了控制,五月我们重返校园。五月有哪些节日或纪念日呢?大家的答案或许不一样,我首先想到的是五四青年节。
回到101年前的春天,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的事实,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了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于4月30日,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1919年5月4日的下午,北大等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游行队伍到东交民巷使馆区请愿未果,就前往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是北洋政府与日本具体交涉的亲日派官僚。当时,曹汝霖已吓得躲了起来,愤怒的学生就将在曹宅的章宗祥痛打一顿,并放火焚烧了曹宅。这时,大批军警赶到,当场逮捕了32名学生。在广大学生针锋相对的斗争下,在各界的强烈声援下,被捕学生很快被释放了,但运动的目的并未实现。5月19日,北京学生实行罢课,并进行大规模的爱国运动。6月3、4、5日,更多的学生走向街头,800多名学生被捕入狱,当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临时监狱来关押学生。6月7日,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6月17日,北京政府又电令中国代表,同意在和约上签字。为此,又引发了新一轮抗争,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呼声如潮,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签字仪式。这场在古都北京爆发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
101年后的今天,也许有很多人会说五四运动离我们太久远了,有很多人认为五四精神只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于我们也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相当不正确的,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形式下重新认识爱国主义精神。
周总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先生三改其志,每一次改变,都倾注了他对祖国所有的爱,邓小平一生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他们身上都散发出对国家的热爱,或许我们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虽不能参天,却可以带来一片阴凉;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就做一名爱国的“五四青年”。
在新中国,有多少“张海迪”多少华山抢险英雄群体等优秀团员,为振兴中华而英勇地拼搏。又有多少“向秀丽”、“雷锋”等英雄们在团旗下成长。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精神,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也许,我们也曾感叹:我生不逢时,没赶上英雄时代,要不我也会扬名天下,但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我们是幸运儿。面对新时代,我们青年责任重大。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如何深刻认识五四运动,怎样用我们的行动来践行爱国主义呢?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行为规范,着装得体,展示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在学习上,我们要刻苦钻研,勇于拼搏,彰显青年人“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
曾经的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但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振兴中华的责任,如今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份责任已落在我们青年人的肩上,“五四”的火炬,已传到了我们青年人的手中。“五四”的精神,需要我们青年人发扬光大。“五四运动”告诉我们,青年人要有正义感、更要有责任感;“五四精神”昭示我们,青年人要有爱国心,更要有进取心。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年工作,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在座谈会发表讲话,他鼓励青年追求梦想、努力奋斗。他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是啊!我们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主力军,我们正处于最富有激情与创新精神的年纪,101年前的爱国学生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让我们扛起“五四”的大旗,弘扬“爱国”精神,让我们奋发进取创新时代伟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自己的人生篇章中,写下绚丽的篇章,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想献计献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