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学生主体需求、就业意向和职业规划发生很大转变,据统计,2015年全省共有28.7万名高校毕业生,行知学院毕业生2105名。
目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就业环境:一方面,用人单位习惯从名牌高校或他们信得过、关系密切的老牌学校中挑选毕业生,对不少独立学院毕业生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因高学费、高花销等造成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内心的高期望值,使得这样一批学生处于“低不成、高不就”的状态。而当前的学校就业创业教育大多停留在课堂学习为主,重知识和理念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和技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成为学生发展中的短板。另一方面,行知学院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但是如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更好地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依然是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所要面对的课题。
基于以上背景,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与市场对接,提出“就业动车”计划,打通就业实践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关联,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二、主要内容
学院在“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以杜威的“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为理论基石,以对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以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为着力点,以“就业导向”为设计思路,从2006年开始实施“就业动车”计划,取得了较好成效。该计划设计理念为:按动车运行原理整体设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在就业动车上,学生是乘客,教师、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校友等是司乘人员,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涯发展教育、校园文化、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就业体检是车厢,市场需求是驱动力,行业调研、生涯人物访谈、就业信息收集分析、职业素养调查、用人单位使用评价调查等实践活动是信息交互系统,共同构成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动车的优势在驱动力更加充沛,每节车厢都具有自主动力,司乘人员通过信息交互系统优化信息处理,促使能提供优质服务。就业动车通过市场体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信息收集与运用,增强教师、企业、行业等主体之间的互动,推动专业设置调整、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优化,形成育人合力,创新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就业动车”计划的主要内涵为:
(1)职场体验:跳出校园看世界。每年假期组织一、二、三年级学生通过参加当地人才市场的招聘会,搜集就业信息,体验求职过程;走访用人单位,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了解毕业生使用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各项数据,撰写调研报告。
(2)反馈运用:优化培养明方向。通过对调研报告进行梳理、整合,学院召集专家论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应用型专业建设与跨学科复合培养,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就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工作,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3)实践检验:整合资源促提升。利用校企合作班和浙中大学生综合实训基地,采用“就业式”师徒制训练模式、“卓越人才的定制式培养模式”、“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训练模式”以及“顶岗或轮岗式实习”等多种训练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利用学院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就业体检”等平台,开展职业深度体验。
“就业动车”运作体系图
本成果的设计与实施,主要解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三个问题:
计划实施10年来,累计21000多人次大学生参与该计划,共收集40000余条就业岗位信息,建立了8000余家用人单位数据库,撰写600余篇调研报告和访谈记录。该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贯通、课堂与社会互动的成效,提升了学生职场认知,提升了教师实战经验,培养了一批职业达人、就业先锋,促进了毕业生就业,促进产生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新举措,对学院实践育人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吸引《浙江日报》、新华网等30余家媒体的深入报道,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