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应团队主持申报的两项古代水利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2-02-10 08:47:47 陈静

北京时间11月26日下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2届执行理事会上,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由我校刘学应团队主持申报的中国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西藏自治区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名列其中,被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据悉,这是自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被认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来,刘学应教授领衔成功申报的又两项古代水利工程。其中,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是目前海拔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刘学应教授团队的江苏、西藏两处水利工程的申遗之路,还要从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的申遗工作说起。经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一战,刘学应团队的专业、敬业与热情在业界不胫而走,不少地方政府慕名而来。

2020年6月,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正在推进一个援藏项目,希望有一支在灌溉工程申遗、地方需求对接等方面具备丰富经验的科研团队来帮助项目落地。刘学应团队接受委托。

“说实话,刚接到西藏申遗的这个任务时,第一反应是大海捞针,”朱海东说,“但我们只能与时间赛跑,援藏项目事关国家扶贫事业成败,必须竭尽全力尽快落实。”

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年均气温5-6℃。严重的高原反应、语言交流存在障碍、基础条件相对落后,这些都给申遗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

面对申遗路上的“拦路虎”,刘学应团队及时调整作战策略,主动排查申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西藏萨迦是否有古代灌溉工程?其准确定位在哪儿?如何从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大西藏找寻史料?如何破解高原反应和语言障碍?

为了确认西藏萨迦是否有古代灌溉工程,团队成员王义加、朱海东、姚剑锋克服高原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场调研勘察和浩瀚史料的反复比对当中。经查证,这套萨迦古代蓄水灌溉工程大概位置处于西藏日喀则市、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但桑海桑田世事变迁,其准确定位在哪儿却不得而知。

为了证实该工程遗址,团队多方布线,很快与当地一些知情人取得联系,最终大家克服高原反应,七进西藏,深入藏民间,开展实地调研,全面证实了宋末元初时期,萨迦蓄水灌溉的技术主要覆盖了以萨迦寺为中心的萨迦县、白朗县、定结县、岗巴县、拉孜县、定日县、谢通门县等区域。

6a606eaf-c18d-4ab0-8cf2-53180fb01a74_d.jpg

“在高海拔、高寒地区建成的这个蓄水灌溉系统,写下了水利工程史上的精彩一笔,印证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足迹。”刘学应说,“从宋元时期开始,当地先民克服了高海拔、高寒冷等困难,顺势而为,逐步在冲曲河沿线建立起蓄水灌溉系统,如今灌溉着河谷平原约10万亩的青稞产区,助力日喀则发展成为‘世界青稞之乡’”。

为全面深入挖掘西藏萨迦古代灌溉工程的历史、科学、文化、生态等价值,该团队成员围绕申遗要求,与时间竞赛,夙兴夜寐,前后反复30多易稿,最终编制了申报材料,助力该工程在评审会上亮相出彩。

好事成双,刘学应团队的专业能力和作战精神,引来了又一申遗项目。面对江苏省的盛情邀请,自去年10月以来,刘学应团队一直辗转在江苏、西藏之间,这为本就时间不足的申遗工作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把脉问诊后,面对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原始资料不足、按常规套路申报较难的现状,刘学应毅然决定改变申报策略,采用从顶层设计着手,深入解读古人治水智慧,把深奥的科学原理用现代工程技术进行提炼,将深藏于浩瀚古籍中的珍贵史料焕然一新。

与时间作战,这是刘学应最直观的感受。面对当前新冠疫情,刘学应团队自己出资,往返于江苏与杭州之间,共计带领师生300人次,自驾江苏高邮30余次,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了学校教书育人工作,而且以难以想象的时间、精力投入江苏、西藏两地申遗工作。

“初次到西藏有点两眼发黑,但后面我们与藏民成为了战友。中国古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灌溉工程遗产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院老师助力地方做这件事,是义不容辞的。希望祖国有更多的工程能被发现,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刘学应团队如是说。

7b6c5778-4601-43c4-a069-f676b02ff2fb_d.jpg


责任编辑:刘富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刘学应团队主持申报的两项古代水利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