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教工支部在雪峰山自然(覆冰)试验基地开展主题党课
2019年3月9日至10日,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教工支部在雪峰山自然(覆冰)试验基地开展主题党课,由支部党员胡建林同志讲解覆冰研究团队建设雪峰山自然(覆冰)试验基地的艰辛历程及取得的骄人成绩,学院党委副书记吴嘉、孟繁琦及部分系、办班子成员、党员代表共14人参加。
3月9日上午11点,党员们乘坐高铁从重庆西站出发,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到达湖南省怀化市,然后乘车前往雪峰山试验基地,当天天气阴沉,路途中还遇到了山体滑坡,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因为大家知道,历时11年,克服种种困难,蒋兴良教授带领团队在海拔1500米的雪峰山亲自开石挖方、担砖砌墙,把荒凉的山头、山坡和山沟建设成为“国内外第一个集实验室与自然环境试验相结合,研究电网、风机、飞机覆冰及防御和输配电装备外绝缘为一体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国际领先的研究基地,大家都很珍惜此次学习机会,透过车窗看着这漫漫山路,不禁感叹建设试验基地的不易。
3月10日上午,支部党员、同时也作为覆冰团队成员的胡建林同志首先带领大家参观了基地的设施设备,详细介绍了电网覆冰及其防护以及34米高的风力发电机、交流电、直流电等设备,他说,今天的天气很好,但是实际上我们做覆冰研究的,恰恰要在冬天做试验,而冬季雪峰山结冰时间长,加上风大,试验基地极其寒冷,自然气候十分恶劣,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验非常不易。
之后,胡建林同志给党员同志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谈到,雪峰山自然覆冰团队长期从事输变电工程恶劣环境电气外绝缘研究,就是和冰雪天气打交道,作为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如今雪峰山试验基地配有大型的自然覆冰试验设备和一幢三层高的简易楼房供生活使用。但在2008年,这里还只是一处海拔1500米的普通山头,实验站建立之初,条件极其艰苦,同志们住的是活动板房,在冰雪寒冬中没有水没有电,实验人员要到1公里外去挑水才能满足生活需要,山路结冰,摔跤是家常便饭,经常挑一担水到实验站后只剩1/4了。大家吃的饭菜是从30公里以外的山下搬运上来的,由于补给困难,平常吃的都是冰萝卜和冰白菜,大年三十,团年饭也只有炒鸡蛋、小炒肉、炒白菜和烧萝卜四个菜,但对大家来说已经是十分奢侈的年夜饭了。由于没有电,活动板房内的温度很低,晚上睡觉要盖3床被子并且和衣而睡,但即使这样,到清晨脚仍然是冰凉的。实验站没有任何娱乐设施,每年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是通过收音机了解节目内容。党员同志们不畏恶劣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连续多年坚守在雪峰山自然覆冰实验站,即便大年三十也没间断工作。他们反复进行机械除冰、电流融冰、憎水性涂料防冰等多种防冰除冰的技术措施和防止绝缘子覆冰的涂料与不同布置方式绝缘子覆冰差异的研究,以及自然环境下交、直流融冰试验等,为攻克电网覆冰这一世界级难题积累了大量关键原始数据。正是这种肯干的劲头、肯钻研的精神,经过11年建设和实验,团队揭示了电网覆冰融冰规律,建立了覆冰、融冰的物理数学模型,其成果“电网冰灾机理、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与应用”获得2011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在电网覆冰及其防护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听完胡建林同志的党课,大家都深受感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卢伟国表示在亲身感受雪峰山的魅力后,深深感到蒋兴良教授带领的团队吃苦耐劳、探索科研的精神值得全体老师学习;电机与电器系副主任黄嵩谈到,学院应该凝聚力量,逐步积累,学习雪峰山精神,将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试验基地做大做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系教工支部宣传委员罗凌雁表示雪峰山试验基地与学院实验室相比,条件艰苦,团队付出很多,其他学科可以与高压学科交叉研究,发掘新的学科增长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教工支部杨鸣说,蒋老师团队认定方向,坚定不移,不怕吃苦,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学院应该大力弘扬雪峰山精神;学办主任罗敏谈到,学院应大力宣传雪峰山精神,让学生们树立理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探索科研的精神;昆明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到我院交流的辅导员刘莹莎说,非常感谢能参加这次雪峰山的党课学习,覆冰团队吃苦耐劳、拼搏奋进的精神深刻诠释了重大校训“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值得大家学习。
通过参观雪峰山试验基地的大型设备,感受基地的实验环境,回顾基地建立的艰辛里程及取得的成绩,大家被蒋兴良教授作为老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雪峰山基地所有科研人员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所感动。大家表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雪峰山精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取得教学和科研成绩的更大突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