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三维育人・双向赋能” 公共卫生志愿服务协会的青春实践

2025-05-08 11:10:10 邓丽

在“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指引下,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小红馨”公共卫生志愿服务协会立足新时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创新构建“搭台、赋能、价值”三维育人体系,将青年成长成才深度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实践。通过打造“实践平台立体化、能力培育实战化、精神浸润深层化”的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国家战略坐标系中找准定位,在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淬炼本领。

搭台: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双循环服务网络

协会聚焦公共卫生领域的健康知识传播与志愿服务实践两大核心,锚定 “全域覆盖、资源整合”目标,构建起立体化实践服务矩阵。线上,协会深度挖掘互联网传播潜力,整合抖音、B 站等流量平台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创新开展多元公共卫生健康科普行动,制作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短视频,系统讲解心肺复苏规范操作、传染病科学防控、无偿献血知识、科学膳食搭配等实用内容。这些短视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直观形象的演示,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远在偏远山区的孩子、忙碌的上班族以及行动不便的老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取到这些宝贵的健康知识。这些“沉浸式”的学习场景,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和覆盖面。

线下联动重庆市急救中心、重庆市血液中心、南岸区红十字会、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等专业机构,构建“政校社”合作共同体,举办“科学应急,救在身边”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开展“生命接力 爱满人间”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以及“爱心献血·我代言”短视频创作大赛等,以创新形式传递公益力量,吸引众多青年积极参与,形成“专业指导+资源支撑+实践落地”的闭环。

与此同时,依托 “三下乡”“返家乡” “支部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协会组织志愿者深入城乡基层开展传染病防控、急救技能普及、健康素养提升等专项行动。从校园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五年来,“小红馨” 的足迹遍布重庆市各大中小学、社区、10余个区县20余个乡村,累计开展相关宣讲、培训60余场次, 惠及群众超 8000 人次。真正实现了将课堂延伸至公共卫生治理主战场,有效推动了优质资源下沉,把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传播到祖国大地,更使青年学生在国家战略实施的最前线锤炼专业技能,厚植家国情怀。

赋能:打造“培训+管理+实战”阶梯式成长体系

协会秉持“在服务中培育,在实战中提升”理念,构建专业化赋能模式。针对志愿者,实行“新手入门—骨干提升—领袖培养”三级管理,通过“部长带干事+老人带新人”传帮带机制,让成员在活动策划、组织协调、宣传推广等环节中积累经验。培训体系注重“理论+实操+巩固”融合:线上完成公共卫生基础理论学习后,线下在重庆市急救中心、重庆市血液中心等组织的专家指导下开展知识培训与技能实操,并通过校园模拟课堂,社区、乡镇应急演练等实战考核,累计500余名志愿者获得公共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合格证,形成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专业队伍。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志愿者直面基层公共卫生知识普及率低、技能缺口大、公卫组织志愿者不足等问题,主动作为,通过精准对接社区老人、学校师生、乡村居民等群体需求,针对性设计“防溺水”“防结核”“防灾减灾”“三献三救”等特色活动,在解决真实问题中锤炼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实现“服务他人”与“成就自我”的双向成长。

价值:厚植“奉献・责任・担当”的志愿精神底色

协会始终将价值引领融入志愿服务全过程,将每一次实践转化为青年成长道路上“行走的思政课”,深植“奉献・责任・担当”的精神基因。在“生命接力 爱满人间”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中,志愿者全程协助宣传登记,见证捐献者从入库到配型成功的奉献之路,切身感受生命传递的神圣使命; 在“爱心献血·我代言”短视频创作大赛中,志愿者们以镜头为笔、以真情为墨,用心记录每一份生命故事,深刻体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在急救技能培训中,志愿者化身讲师,通过模拟实操教学,帮助学员掌握心肺复苏等技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守护生命的担当。实践育人全过程由教工支部老师们担任 “精神引航员”,通过案例复盘会、志愿服务沙龙等形式,引导志愿者将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思考。

从知识传播的“云端”到基层服务的“末端”,从技能培训的“课堂”到价值培育的“熔炉”,“小红馨”公共卫生志愿服务项目不仅为青年搭建了成长成才的舞台,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中国”的青春担当。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搭台、赋能、价值”三维育人模式,让更多青年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绽放光彩,为筑牢全民健康防线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余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支部:“三维育人・双向赋能” 公共卫生志愿服务协会的青春实践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