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中的应用路径,7月6日至8日,教工二支部党员教师胡为为老师带领6位学生组成的“智绘孪乡兴村队”赴重庆市大足区棠香街道和平村与惜字阁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数字赋能城郊乡村经济”为主题,充分发挥团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优势,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地面摄影等技术手段采集村庄空间数据,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深入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乡村产业发展与治理中的创新应用模式。
实践期间,团队重点聚焦调研了和平村“农夫夜市”的运营现状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围绕“小切口、快落地、显成效”的原则,深入和平村与惜字阁村,通过问卷调查、村民访谈、实地拍摄等方式,全面收集村庄建筑布局、产业分布、基础设施等关键信息。通过走访摊贩、周边店主及村干部,团队了解到“农夫夜市”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也为村民提供了增收机会。同时,团队成员还实地考察了星空露营基地、草莓采摘园等农旅融合项目,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潜力,助力打造具有数字化特色的乡村发展样板。

据棠香街道办介绍,近年来政府持续加大对乡村发展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乡村试点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此次高校团队进村调研,也是政府推动“校地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大足区和平村村支书邱志洪表示,当地定期举办“互联网+”直播助农活动,有效缓解了农产品滞销,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作为一支跨学科实践团队,“智绘孪乡兴村队”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乡村发展研究。基于实地采集的空间数据,团队尝试构建高精度三维可视化模型,动态展示村庄现状,并模拟未来发展规划场景,如夜市摊位优化布局、农产品物流动线设计等,为乡村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直观展现乡村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动态,助力村干部实现更高效的决策与管理。支部党员教师和团队指导老师胡为为指出:“此次实践不仅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应用,更是对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积极探索。”

据悉,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高校结对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教学共同体行动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高校结对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教学共同体的通知》要求的具体行动,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教学共同体建设的要求提供了具体范例。
责任编辑:余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