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7月6日,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逐梦田野”实践队在教工二支部党员教师曹珂副教授、孙爱庐博士、胡为为老师的带领下,赴重庆市大足区棠香街道和平村与惜字阁村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乡村规划课堂、地方资源资产整理调查以及文化挖掘与活化。该实践队以专业赋能乡村发展,深入田间地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深入调研,实践队解码文化基因
7月6日,实践队成员在支部党员老师的带领下抵达大足区棠香街道和平村与惜字阁村,了解和平村基本情况,并实地走访“棠香人家”、姜家大院等特色院落,对周边的农家乐、居民点展开测绘与问卷调查,详细记录建筑风貌、经营业态及居民需求。实践队初步掌握了两村的自然风貌、人居环境、产业基础及文化环境。

和平村党支部书记邱志洪向实践队详细分享了村庄“稻田+”产业发展规划及农夫夜市、康养基地等旅游项目设计思路。和平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燕则带领队员们实地踏勘情侣桥、观景台等景点,结合生态步道、彩色稻田等实景,描绘“农文旅融合”的立体画卷。惜字阁村党支部副书记姜捷恒以姜家大院为切入点,讲述了大足石刻技艺的传承脉络,带领团队领略姜氏石刻艺术,让学子们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探访海棠林时,姜捷恒结合满树红果与百年古树交织的景致,介绍了海棠文化的渊源与产业转化路径。

深度访谈,于实践中凝聚共识
实践队聚焦文化挖掘与民意征集,在和平村居民点开展深度访谈。队员们以“拉家常”的方式,倾听村民对棠香文化、昌州文化、武术文化的记忆与感悟。五十岁的村民李某讲述了棠香文化与大足海棠和昌州古诗的故事;七十岁的村民张某在描述当地深厚的武术文化时提到,受限于宣传力度与传承方式,其影响力目前主要局限于周边区域。这一发现为两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调研结束后,实践队将在支部党员教师的带领下,将调研数据与访谈记录进行交叉分析,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知识,形成了涵盖“资源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石刻文化沉浸式体验线路设计”“海棠IP全产业链开发”等内容的初步方案。实践队队长张琳智表示:“在连接学术理论与乡土实践的征途上,要让青春智慧真正转化为激活乡村潜能的力量。”
责任编辑:余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