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崇雨田

2021-11-07 23:36:07

崇雨田,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疫情防控专家顾问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党委委员,感染性疾病科教授、主任医师,支援市八抗疫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广医附属市八医院新冠肺炎救治临时党委副书记。其长期从事传染病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2013年至2021年间,先后担任中山三院院长助理及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在“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崇雨田均奋战在医疗救治最前线。本次广州本土疫情中,他作为中山三院医疗队领队,带领222名医护进驻市八医院,开展新冠患者救治工作。

图片6.png 

“我快60岁了,这也许是退休前留给我的最后一次机会,到抗疫一线去参与救治。”崇雨田说道。从事传染病工作30多年,从“非典”,到汶川地震,再到抗击新冠肺炎,崇雨田总是冲在救治的最前线。

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崇雨田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但中山三院被设为省级定点收治医院,他是医院当时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医院本部更需要他协助安排疫情防控工作,所以他留了下来。疫情期间,他统筹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建设,打造“样板式”防控体系,马不停蹄,为疫情防控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堡垒。

今年5月,广州本土疫情暴发,在接到派驻市八医院的消息后,崇雨田立即向院领导报名。他作为支援市八抗疫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医疗队领队,带领中山三院医疗队进驻了市八医院。

这一次再送队友出发,他信心满满给队员们打气:“加油!相信自己!”

“熟悉的送行场景,却是不一样的心境,一年前是送他们去未知的‘战场’,而这一次,我在他们身边了,我会和他们一起打这场‘仗’。”崇雨田说道。

此次广州本土疫情,在省市相关部门、中山大学、中山三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崇雨田带领团队打了个“漂亮仗”:从6月13日至7月9日,中山三院派出222名医护进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团队接管了四个病区、151张病床,保持了“患者零死亡、队员零感染”的纪录。


睿智领队:老人、儿童患者多,及时增补相应专科医生

谈起这次广州抗疫,崇雨田底气十足:“我们的队员,50%成员有驰援武汉抗疫的经历,30%有发热门诊或隔离病房的抗疫经验。”

6月12日晚,中山三院接到上级任务,当晚组建了派驻市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疗队。6月13日中午,医疗队抵达市八医院,当时队伍共计180人,60名医生和120名护士。

此次中山三院接管了广州本土病例的四个病区、151张病床。抵达市八医院后,除了第一时间进行场地熟悉、人员培训外,崇雨田让四名病区主任深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反馈,他发现,病区中有不少的老人、小孩,而此次派驻医护以感染科、危重症医学、呼吸科为主。

“目前的人员配置不能满足临床治疗。”崇雨田当晚向中山三院党委汇报,医院当机立断,调整策略,向市八医院加派人手,针对儿童及老年患者较多的特点,补充儿科医生,以及老年人较常见的心血管等疾病专科医生。考虑到老年人住院期间可能会有外科疾病,还特意补充了一些外科医生。

6月14日,中山三院第二批次医护人员到岗,共计派驻人数为222人,包括71名医生,151名护士。

事实证明,这样的人员配置,在后来的救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治疗过程中,ICU里有一名患心血管疾病的长者,出现了严重的心血管问题,市八医院医务科向医疗队提出会诊需求,医疗队的四名心血管专家第一时间前往会诊,并再实行轮班制,每天去查看该患者,使病人得到了更规范、更专业的治疗。


睿智领队:根据病情对病人“分层管理”,普通病房也设重症治疗组

“要据病人病情的变化,不断优化组合。”身为领队,崇雨田一直在根据疫情的变化调整病区管理策略。

随着病情的好转,一些重症病人转到了普通病房,但对普通病房来说,他们又属于重症。对这个问题,崇雨田进行了更精细化的调整: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基础疾病情况实施分层管理,且配以专业专门的医疗团队,普通病房也设立重症治疗组。儿科方面,除了儿科医生,也把儿科护士调配过去。

一支222人的队伍,如何更科学地管理?这也是崇雨田思考的问题。他的方法是把党支部建在病区上。

队伍早在出发时,便成立了临时党委,在接管的四个病区里每个病区设置一位病区主任及一位护士长,同时成立了党支部,分别在四个病区开展工作。隔离酒店也成立了党支部,做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

所有协调工作在统一的临时党委领导下统一实施,沟通更顺畅,在同一个病区发现了医疗或护理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及时通报给其他病区,有好的经验也可以在其他病区实行推广。


贴心“管家”:在“清洁区”设置能量补给,简化订餐程序“解放”护士

“治疗病人不仅是在病床边,还延伸到很多病床之外的细节。”作为团队“管家”的崇雨田,需要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细节问题。

事实上,在进驻市八医院第一天晚上,崇雨田就失眠了,那天他只睡了两个小时。

6月15日凌晨,崇雨田接到队员的电话:一位刚下班的护士回到隔离酒店后出现了低血糖症状,虽然进行能量补充后慢慢缓了过来,但这个突发状况让崇雨田警惕起来。

当时,隔离病房的“清洁区”严禁饮食,医护为了避免上厕所,早上不敢吃不敢喝,但进入病房后,穿着防护服体能消耗大。“这件事说明,在休息区不给医护人员补充能量是非常危险的,这种系统性的风险出现一例以后,你马上要想到,有可能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崇雨田说。

回到房间的崇雨田再也睡不着了,一直在思考解决方案。出于预防院内感染的要求,“清洁区”确实应该严禁用餐,但他觉得,在做好标准防护的前提下喝点水、吃点巧克力补充能量,上个卫生间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天,他便向国家专家组院感专家提出建议,在“清洁区”设一些能量补充,允许医护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适当补充能量,让医护人员得到休整,减轻心理压力。这个意见得到了采纳,第三天“清洁区”就设了能量补给,护士低血糖的现象没有再发生,崇雨田心里也踏实了。对此,崇雨田表示:“我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崇雨田是一位细致的“管家”,细到对上下车的位置也帮助协调。队员们所住酒店离医院有较远的车程,最开始,上下车的位置离病区那栋楼还要走300米,他观察到了这个细节,协调让接送车停到位。“300米的路程平时不算什么,但如果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高强度工作了几个小时后,特别疲惫,那300米走起来就很累。”

住院期间,患者的餐饮由护士订餐,一些年长的患者吸着氧,视力不好,需要护士报菜名供对方选择。这样下来,一次点餐就要花去两三个小时,每日订餐工作量大、易出错。

崇雨田认为,护士应该从非医疗专业的事项里“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患者的护理中去。商量讨论后,他们改用套餐的方式,选三个商务套餐,每个套餐由营养师和专业人士进行营养评估,荤素搭配,患者不需要再对着几十种菜品做选择,这个调整,大大减少了订餐护士的工作强度,点餐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提高了。

在优化了点餐细节后,又有医护家属主动作贡献,把订餐服务移到了线上:护士陈培祥的先生主动连夜赶工,免费给医疗队制作了订餐小程序,患者可以直接在手机上点餐。这个模式也推广到市八医院的其他病区使用。

图片7.png 


细心医者:在病人做CT必经之路搭雨棚,引入心理小组疏导患者心理

在进驻市八医院几天后,崇雨田收到队员信息:过两天广州有暴雨,病人做检查的必经通道有一段是露天的,没法遮雨。他立即让后勤去现场查看情况,发现送病人去做CT的路上确实有一段路没有遮雨。他立即向市八医院反馈,安排紧急采购,第二天完成了雨棚搭建,“巧了,遮雨棚才搭好,两小时后就下暴雨了。”

“这些都是我们队员的聪明才智,他们想出了各种方式,既能够保证患者的治疗,又可以让患者满意度提高。”崇雨田说,对隔离区患者的护理和起居管理,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摸索、提升的过程。

崇雨田深知,隔离病房的患者和普通病房的患者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家人无法陪同的情况下,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

精神心理科是中山三院的强项专科之一。进驻病区之初,医疗队就通过专业问卷等形式对所有患者的心理状况展开摸查,并成立了心理疏导小组,护理团队中的心理治疗师为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利用智能化音乐治疗平台“粤心琴”(由援鄂期间就投入使用的“方舱之声”升级而来),帮助患者舒缓心理压力。


细心医者:多学科联合、治疗关口前移,发挥强大的综合救治能力

在救治方面,市八的医护已进行了一年多的新冠病人救治,在治疗流程、院感防控等方面有坚实基础,崇雨田表示:“条件比武汉疫情时好多了。”比如对肺炎病人尤其重要的高流量吸氧治疗,在这里完全不成问题。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俯卧位通气治疗、氧疗在患者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少患者低氧表现并不明显,如不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快速进展。医疗队临床专家们一一细心观察,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警指标,做到治疗关口前移。

中山三院派驻了多学科联合团队进入市八医院。多学科联合让团队具备了强大的综合救治能力。儿童患者病情和用药处理与成人不同,儿科医师团队针对性地制定了儿童新冠患者的诊疗常规,大大加快了康复进程。

结合武汉抗疫经验,康复小组尽早为患者开展康复治疗,减少了呼吸系统的并发症、血栓事件和肌肉无力等情况,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除了前线的专家,中山三院的专家们都是医疗队的强大后援团,当患者出现皮肤病变,崇雨田领队立即连线皮肤科教授为患者视频会诊;针对病毒变异株的特点,院感科主任邓子德为全队讲授有关防护要点及误区;为应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心理科专家陶炯、王相兰等为队员讲解心理问题处理对策及医护人员心理调适,讲座对所有兄弟医院开放。

中山三院作为一家传染病专科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广东省新冠定点医院之一,是广州市医疗力量的一支“生力军”。“这次中山三院派出的这支医疗队,确实在这一场广州本土疫情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崇雨田说。

7月9日,随着市八医院本土病例清零,中山三院医疗队全部撤离,崇雨田在欢送会上进行发言。


“半个老广州”:“早茶”链开始“零新增”时感觉进入“反攻”期,采样医护的奉献、广州街坊的配合是取胜关键

这一次广州抗疫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崇雨田认为,关键不只在于市八医院的战场,更在于全民核酸筛查,控制新增病例。大量医护人员参与核酸排查,中山三院派出了超过2700人次的医护人员参与了广佛莞深的核酸排查。“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不能忘了他们的付出,六月暴晒、暴雨交加的天气,有时甚至要通宵查核酸,他们很辛苦。”崇雨田说。

崇雨田还感叹,这场战疫取得胜利,也离不开广州街坊的高度配合,“像荔湾、越秀都属于广州老城区,人口密度高,能够短时间内控制下来,很不容易,得益于居民们能够主动居家、主动参与多轮的大规模核酸排查,这是这次抗疫胜利非常关键的因素。”

战疫的胜利同样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离不开中山三院前线、后方的密切配合。队员出发前,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生、常务副校长肖海鹏亲自送行,省市领导多次慰问,前线缺人少物时,医院后方火速支援,并成立抗疫关爱队,为队员及家属排忧解难。

对于在市八医院的“抗疫战”,崇雨田总结为三个阶段:6月14日进入市八医院后,前3天为“战略防守”,6月17日到20日左右是“战略相持”,之后就是“战略反攻”。

“相持”转为“反攻”,是因为从6月19日开始,广佛“早茶”链开始进入“零新增”阶段,同时,市八在院病人也开始大量康复,崇雨田表示:“我知道这场仗我们肯定可以胜利了。”

这一点变化,崇雨田在每天早晨的通勤路上也感受到了:从驻地酒店到市八医院这条路,之前是10来分钟的车程,后来要走20分钟,“说明这个城市慢慢恢复正常的生活了。”

1980年来到广州,崇雨田在广州已经生活40多年,他笑称自己也是“半个老广州了”,广州人包容、随遇而安的个性让他印象深刻。


传染病学“老将”:SARS、汶川地震救治未缺席,临近退休又带队深入抗疫一线

7月2日、9日两次医护撤离欢送会上,崇雨田顶着一头汗珠组织大家拍照、发言,并和献花居民互动,他散发出发自内心的热忱、激情和喜悦。

一般人看不出,他已经快60岁,临近退休。在今年4月,崇雨田正式从中山三院医疗副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一个月后,广州本土发生疫情,他又临危受命,带领两百多名医护进驻市八医院进行一线抗疫。

崇雨田从事传染病工作已三十多年,曾经历了SARS、汶川地震等的医疗救援。

2008年汶川地震,医院正紧急商议派送人选时,远在贵阳参加学术会议的崇雨田主动请战,让家人准备行资交予同行携带,他自己只身一人从贵阳直飞成都,动作之迅速,比从广州出发的大部队还早了2个多小时抵达成都。

“我的专业就是干这个的,对传染病的治疗、预防,舍我其谁。”崇雨田满怀自豪地说道。

2020年初,抗击新冠,崇雨田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但作为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医院本部更需要他协助安排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7月9日,随着第二批100名医护人员的撤离,崇雨田担任领队的中山三院派驻市八医院的医疗队也正式撤离市八医院。

等隔离休整结束后,有什么想做的事?崇雨田说,要赶紧恢复门诊,“病人还在等着我呢,之前停诊后,病人就一直问什么时候复诊。”崇雨田展示了他在朋友圈发布的恢复门诊通知,他手机里有4000多名患者的微信。“我的病人慢性乙型肝炎比较多,治疗需要长期的规范的随访和管理。”为此,他把每周出诊时间表都发在朋友圈,方便患者查看。

谈及医生这个职业,崇雨田认为有爱心、同理心很重要,“你很难让一个病人带着愉悦心情来看病,但我们应该做到让病人在看病的过程中感到温馨。”在他看来,医生的成就感源于病人对自己的认可,医生行业很讲究口碑,这个口碑来自病人,来自同行,来自同事。“这个职业规范就要求你要用同情心、用你的专业知识去对待每个病人。”



责任编辑:感染科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广州日报2021年8月20日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崇雨田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