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选首批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创建单位、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国家医学中心是新时代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解决的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医学问题。它代表着中国医学的最高水平,争创的是世界一流水平。”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院在新目标战略落地过程中,将“创新”放在所有工作的优先位置,坚持以创新驱动能力提升,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8月25日,《健康报》第一版刊登《创新,才能解决“卡脖子”难题》文章,介绍中山一院推动高质量建设经验做法。
科技创新:做医学探索先锋
2021年6月26日,一场前所未有的“换心”大战正在中山一院展开。
因出现严重呼吸困难,67岁的福伯在中山一院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检查提示病情已进入终末期,心脏移植是最后的希望。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心内科、器官移植科等多学科专家经充分评估,决定为他开展“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历时4.5小时,实现了心脏在获取、体外常温灌注保存及植入的全程中不停跳、有效血流不中断。术后,福伯心脏和各脏器功能顺利恢复。
这是国际上首例报道的“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成功案例,是我国器官移植技术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山一院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成熟应用于肝移植、肾移植后,首次应用于难度更高的心脏移植领域。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花费了十余年开展研究、试验,并最终将这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这一首创技术荣获了2020年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也是我国首次获得该奖项。
肖海鹏指出,探索前沿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是争创国家医学中心的题中之义,但不是全部。“要想具备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的卓越能力,需要瞄准医学科学领域全局性、先进性、‘临门一脚’和‘卡脖子’的问题。”
“聚焦国产新药转化和关键救治设备的国产化,是我们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所做的事情。”中山一院重症一科主任吴健锋说。据了解,在重症医学科,镇静是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常用的镇静药,都是国外知识产权。由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牵头多中心研究验证的高效安全镇静药物HSK3486(环泊芬),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属于完完全全的“中国资产”。
此外,中山一院还牵头国内10家单位,实施了我国重症领域首个医疗器械方面的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项目——中国原研的细胞因子吸附柱的临床试验。这一新技术,改变了此前没有国产设备治疗重症患者细胞因子风暴的情况,解决了我国在吸附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2020年,这一设备通过国家药监局的应急审批绿色通道顺利上市,投入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当中。
“我们还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医、研、产创新模式,正在围绕‘卡脖子’问题,开展国产重症关键设备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提高我国重症领域医疗保障能力。”吴健锋说。
人才创新:打造拔尖领军人才集聚地
在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骆腾看来,医院要走向世界一流,人才队伍建设是牛鼻子。围绕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山一院正在打造“医学拔尖领军人才高地”。
2017年,是中山一院显微创伤手外科郑灿镔副教授入职医院的第4年。当年,得益于中山一院与美国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战略合作,他作为优秀青年学者,被选派为第3批赴该中心学习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学习期间,医院提供经费支持。“两年的学习,让我接触到之前从未接触到的领域,全身心静下来做研究。”郑灿镔说。回国后,郑灿镔结合医院研究工作继续做好在西南医学中心的课题,研究成果“细胞竞争是阻碍跨物种嵌合体形成的壁垒之一”2021年初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丰富了细胞竞争理论学说,为未来利用异种嵌合体技术解决临床上器官组织供体不足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同年,郑灿镔入选医院柯麟新锐计划,医院继续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包括专职科研时间、研究生招生指标及300万元科研经费的支持,助力其组建科研团队。这让他一方面可以从事医疗工作,从临床中发现科研问题;另一方面从事基础研究,针对临床难题开展从基础到临床的攻关。今年,他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获得者。
郑灿镔的成长经历,在中山一院并不鲜见。“人才是第一资源,医院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创新干部人才工作机制,构建医学创新人才队伍梯队,为医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骆腾说,针对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该院构建了柯麟新苗、新星、新锐及“三个三”“五个五”工程进阶式培养体系,打造了“启航—攀登—领军”分层次、全覆盖人才支持计划体系,强化阶梯式培养。如柯麟新苗计划,即从2016年起,每年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八年制应届毕业生中的前10%~15%选拔5~10人提前签订工作协议,以2年为周期,按照每人每年25万元的标准资助其赴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深造,让其“赴国际一流机构、师从一流大师”,将人才培养链条前移。他们回国后,很多已经成长为医院发展的生力军。近5年,医院有146项技术,5名领军人才、21个团队、106名青年骨干获得医院人才项目体系的资助。
在破除“五唯”的大背景下,如何评价临床人才成为难题。对此,中山一院启动建设基于大数据和岗位性质的分层分类人才评价体系,在医疗指标基础上结合了运营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科声誉与社会满意度等多项量化指标,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考核结果与专科主任选拔任用、绩效分配和个人晋级晋升、评优、选拔等挂钩。同时,医院还不断优化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岗绩融合的薪酬分配体系。通过这些努力,中山一院的高层次人才引培不断突破,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倍增。
管理创新:做智慧医学中心标杆
国家医学中心,首先应该是疑难重症诊治中心。这一愿景如何实现?“医院认为,要让各个专科放心地收治重症患者,需要一套技术和机制进行保障。”中山一院互联网医院办公室主任李礼安说,在重症医学科的提议下,医院正在国内率先建设智能化重症快速反应系统。这样一套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早期救治体系,可以将医院全部临床专科的重症和潜在重症患者纳入监测管理,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早期识别、迅速干预,实现普通病房患者的“重症预警”。
“这相当于无限扩增ICU床位,能够最大幅度减低院内猝死率和重症发生率。”李礼安表示,该系统已经完成测试,正在等待下一步临床应用。“到时候,过去的急会诊体系,将面临革命性改变。”
围绕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功能定位,中山一院绩效与医务部门也联手打出实招。该院财务与资产管理处副处长史新亮说,以住院多学科协作诊疗为例,此前,疑难危重症住院患者的多学科会诊多由住院所在专科发起,邀请专科由主管医师根据经验判断,缺少规范化管理。2019年6月以来,医务部门依靠制度规范和信息改造,厘定了院内需要开展多学科会诊的病种,固定了参与会诊的“医师库”和会诊时间,利用信息系统搭建起完善的住院多学科会诊流程。同时,按照参与的专科与专家开展绩效考核,将绩效直接分配至发起参与会诊的专家,充分调动专家积极性,增强学科间协作能力。规范管理后,大量疑难复杂病例得到高质量、规范化、个体化治疗,解决了诸如胸壁复发恶性肿瘤侵犯右心房、乳腺超20厘米巨大肿瘤等疑难复杂病例,有效减少了患者的决策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
记者了解到,中山一院还将持续深挖大数据应用潜力与价值。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中山一院耗时3年已将国家关键信息系统——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迁入广州生物岛,建成了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体组织器官移植与医疗大数据中心。这一中心,正在为我国人体器官分配、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区域)医学中心规划、临床重点专科评估等多项国家医疗服务日常监管工作提供关键的数据和安全保障支持。“基于医学大数据,我们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现在才刚刚开始破题。”肖海鹏说。
文/健康报·记者:孙梦
报道时间:2022-08-25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