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科技攻关 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畜禽动物疫病防控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教职工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大食物观理念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面向国家在畜禽重要临床疾病防控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扎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畜禽动物疫病防控。
支部曹永长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深耕畜禽传染病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诊断治疗领域取得研究成果,“Multi-omics analysis by machine learning identified lysophosphatidic acid as a biomarker and therapeutic target for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于近期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是引发重要传染病PRRS的病原,该病毒能够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各年龄段猪的死亡,并对宿主产生免疫抑制,每年给全球养猪业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目前仍无有效防控手段。然而,现有的PRRS诊断方法均基于传统的RT-PCR或ELISA,尚无用于临床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同时,缺乏针对PRRS的有效治疗靶点。因此,深入挖掘PRRS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对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曹永长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运用临床队列结合多组学与机器学习的方法,对PRRSV感染和未感染猪临床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研究,发现溶血磷脂酸(LPA)可作为PRRS临床诊断的血清代谢生物标志物,并进一步通过体内外试验及多组学阐释了LPA调控PRRSV复制的机理。论文首次证明LPA可作为PRRSV感染的临床诊断生物标志物,并阐明了PRRSV通过上调自分泌运动因子(ATX)表达促进LPA合成,通过抑制RIG-I和IFN-β应答引起先天免疫抑制,从而帮助病毒复制的机制。以LPA作为特异性治疗靶标,能够显著抑制PRRSV复制,并最终在体内试验中证实,靶向LPA能够对高致病性PRRSV的攻毒起到有效保护。综上,该研究发现LPA可作为PRRSV感染的特异性临床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具有重要临床应用和转化价值,为PRRSV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概要图
未来,支部将继续以政治建设为根本,加强“党建+”引领模式,聚焦畜禽重要临床疾病防控重要科学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为保障畜禽产品安全供给、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