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史立心 融建赋能:打造新时代财经高校服务强国建设样板党支部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特色案例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作为教育部首批百家“双带头人”工作室及“强国行”专项行动的先锋团队,始终高擎信仰旗帜,赓续红色血脉,紧密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核心,铸就坚强战斗堡垒。支部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持“同向同行、融合共建”的工作理念,构建并深化“教育服务、党建联建、理论赋能、实践育人”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实践中,走出了特色鲜明、成效卓著的发展之路,为新时代财经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板。
一、铸魂育人:贯通学段壁垒,筑牢思政教育生命线
党支部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以教育服务为先导,充分发挥经济史学“鉴往知来”的独特学科优势,主动将育人阵地前移,精准对接基础教育需求,奋力书写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生动篇章。
一是先锋引领,打造思政金课。支部书记兰日旭教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依托担任深圳坪山区中小学德育副校长的平台,带领支部党员教师潜心钻研课程体系,打磨形成思政金课《如何定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为深圳、吉林、黑龙江多所中学师生讲授“经济学大思政课”。课程将宏大的历史叙事、精深的经济学原理与鲜活的国情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从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理解中国道路的必然性与优越性,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情与强国志。
二是播撒火种,启迪学术志向。支部党员教师伏霖副教授、金星晔副教授、祝伟老师多次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开展经济学国情社情讲座,为中小学师生讲述思政课十余场。伏霖老师以《为什么选择经济学》为题,在吉林市第一中学“致远讲堂”运用数据图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阐释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并围绕“青年经济责任”引发深度思考,得到了当地师生的一致好评。此举将深奥学科知识转化为青年学子的认知体验,在价值塑造中深植“经世济民”的理想种子,展现了党员教师将学术追求融入育人实践的自觉担当。

伏老师在吉林一中讲述思政课
二、聚力融合:构建党建共同体,激发组织建设新动能
党支部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根本保证,主动搭建开放、协同、共享的党建联建平台,建立常态化共建机制,着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向上对标,深化高端协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三史一编”党支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研究所党支部等顶尖学术机构党组织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围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常态化联合研究、学术研讨,每月召开的“企业史读书会”现如今已举办至第52期,得到了全国多所高校师生的关注与认同。党支部在共同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的同时,切实提升了支部工作的学术内涵与思想高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是带动辐射,促进经验共享。积极发挥“双带头人”工作室的示范效应,党支部书记兰日旭应邀多次赴国际关系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展支部经验交流分享,并与校内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党组织开展深度联建,为其系统介绍“一面红旗引领、两个支部联动、三大工程支撑、四项助力协同、头雁效应示范”的特色工作机制,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为兄弟院校提供了在支部标准化建设、课程思政改革、党建业务融合等方面的可行路径与宝贵借鉴,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
三、经世致用:深耕校地合作,彰显理论服务实践伟力
党支部紧扣“强国行”专项行动核心任务,聚焦国家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学术研究扎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沃土,积极探索校地融合共建长效机制,以经济史学智慧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一是战略协同,共绘发展蓝图。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领导支持下,与黑龙江省明水县政府成功对接,举办“校地协同·赋能县域经济”专题研讨会,围绕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等领域达成深度合作共识,建立起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为理论联系实际搭建了稳固的桥梁。
二是智库下沉,精准建言献策。兰日旭教授带领师生团队深入明水县产业园区、乡村社区进行实地调研,为基层治理数字化、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指导。面向吉林市委机关干部作《中国特色经济发展之路》专题报告,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需求,提出“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绿色经济价值实现”的本地化方案,切实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政策动能与智力支持。

明水县调研
四、实践淬炼:打造育人品牌,锻造担当复兴大任时代新人
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实践育人,精心培育“耕读学堂”特色品牌,组织引导师生深入基层一线,在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实践中淬炼真知、增长才干,构建校内外一体化育人新机制。
一是深入一线,探究国情民生。经济史党支部组织带领由学院专家教授、博士生、研究生组成的乡村振兴调研团赴黑龙江明水县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师生们行走于田间地头、企业车间、自然保护区,从鲜活的现实中感知时代脉搏,深刻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要求,实现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是知行合一,深化育人成果。党支部建立党员教师带队指导机制,围绕服务地方发展组建实践学习小组,通过走访座谈和田野调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并带领师生通过媒体、网络积极推广“明水经验”,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过程不仅锤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将育人场域从校园延伸至社会,形成了“实践-认知-提升-反馈”的育人闭环,显著提升了学院育人实效。
五、经验升华:凝练实践智慧,启迪未来征程
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通过“强国行”专项行动的丰富实践,凝练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范式:
一是坚持铸魂育人与服务大局相统一。支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党建工作始终,把政治引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开展实践育人等创新举措,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让党建工作的成效真正体现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
二是推动学科特色与国家战略相衔接。支部充分发挥经济史学“经世致用”的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校地合作、智库服务等形式,将学术研究扎根中国大地,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的实践中,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三是促进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相融合。支部创新“党建+”工作模式,通过跨学科、跨单位的党建联建,打破组织壁垒,整合优质资源。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四是构建校内校外育人共同体。支部以“耕读学堂”等品牌活动为载体,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连接校园与社会,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让学生在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增强使命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经济史学系教工党支部将继续高举思想旗帜,积极主动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深化“同向同行、融合共建”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服务、党建联建、理论赋能、实践育人”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努力打造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的示范标杆,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中财大智慧和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