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明朝国家管理体制的一把钥匙
——读顾诚著《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
彭勇
书名:《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
作者:顾诚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
这本书的作者顾诚先生,是已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成名作是论文《李岩质疑》,代表作有《南明史》和《明末农民战争史》,分别获得过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奖。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第三部专著,因病逝未能成行。在他去世10年后,相关论文得以结集出版,这就是本书《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
读顾诚先生《隐匿的疆土》一书,我认为有三大特点吸引人,或者说在三个方面有明显的收获。
第一,对明代都司卫所管理制度属性的基本认识,包括明代的疆域管理、耕地人口、管理体制及其影响之下的社会组织结构等重大而基本问题。这里的观点,与传统点多有不同,为我们揭示了明代国家管理的“密码”。
第二、注意精读分析支撑“新观点”的史料,把文中引用的重要史料找到,自己读一读,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的层次和内在的逻辑性,学习高水平论著的撰写方法。
第三,本书还收录有作者撰写的《明史导读》和《明史研究四十年》。它是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明史研究的心得,对明史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基本史料等所做的基础性介绍,有助于明史研究者入门。
下面,我重点谈一谈这本书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明帝国的疆土管理问题。何谓“隐匿的疆土”?这要从明朝的耕地面积说起!传统文献对明代的耕地面积有两种数量差距极大的记载体系,一是五百余万顷,另一种是八百余万(最多时高达1100多万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数十年来中外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说数字记错了,有人说是统计口径不同,有人说计量单位有差异。对耕地面积理解的差异,又直接影响到对明朝疆域面积、管辖范围的判断。比如,台湾文化名文柏杨先生说:“中国版图到明王朝的时候,跟纪元前二世纪秦王朝大小一样,比现在(中国)的版图要小一半”,也就是大约六百多万平方公里,而谭其骧先生主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明代的中国版图比现在还要大一些,那就是一千多万平米公里。二者差距甚远。
顾诚先生认为:一大一小的两组数字都有道理,数量大的那一组数字包含了“被隐匿的疆土”,数量小的只是户部管理的民政系统数字。因为,明代的疆土管理体制分两部分组成、分别管理,一是民政系统所辖耕地面积,即十三布政使司和南北二直隶下府州县所辖(数字小的);二是军政系统所辖的面积,由都司卫所单独管辖。两大系统管辖的数字加起来,就是大的那组数字。
换言之,明代都司卫所管理系统,不仅仅是军事管理体制,它还负责管辖不属于行政系统的土地和人口等,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卫所与府州县并无实质的区别,它也是一种地理单位,是政区管理的形式。他的这些主要观点,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上,这五篇文章构成了《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一书的主体。
同时,被“隐匿的”并不是疆土本身,顾先生“明朝疆域存在两大管理系统”的论断,还涉及到明代政治军事、社会经济、边疆民族历史等领域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司卫所与明清两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习俗、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等历史的诸层面都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说,所有省府州县体制之下可以研究的历史问题,在都司卫所系统下也大都同样存在,而且还呈现自己特殊的一面,这些问题,也被长期“隐匿”起来了。顾诚先生的研究,开拓了明清卫所制度、明清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领域。
顾先生一生深居简出,潜心治学,没有等身的著作,著作不过2部,论文不过40余篇。因为他追求的是每一篇都要有自己的创新。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虽然顾先生考据功力甚深,但却不会为纯粹考据而考据,他的行文绝不是那种不厌其详地开列史料,而是对史料的精选细选,以最简洁的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正因如此,顾先生的论著,既有扎实的论证,又保证了语言流畅,哪怕是普通读者也都能读懂他的作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