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党建文化月|“峥嵘岁月铸师魂,青春对话传薪火”主题班会
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为契机,聚焦“红色根脉 时代使命”主题,精心策划党建文化月系列活动。通过构建“理论引领+实践浸润”教育模式,创新实施“四个一”工程,依托校史编撰成果讲好红色记忆,打造沉浸式校史实践课堂,着力推进党建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全面彰显历史学人的使命担当,以高质量党建成果献礼建院七十周年华诞,为学校文化传承创新注入历史学科的智慧力量。
2025年6月13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在丰台校区学生活动中心110多功能厅成功举办“峥嵘岁月铸师魂,青春对话传薪火”主题班会。校关工委秘书长崔利群老师,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王洁,党委副书记刘昌翠,专任教师、全国“强国行”项目主持人严赛,党团与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禹佑,团委书记、学院关工委青年委员王康祺及2023级本科班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活动伊始,2023级实验班班长张婉同学作为主持人开宗明义,指出本次班会不仅是对“从哪里来”的回溯与铭记,更是对“向何处去”的思考与探索。

作为红军女战士、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原党总支书记王克先生的女儿,校关工委副主任崔利群老师动情回溯起母亲王克先生伟大感人的革命与工作事迹。年仅12 岁即加入红军的王克先生,在革命的道路上曾历经雪山草地的生死考验,饱受亲友牺牲的锥心之痛,挺过九死一生的病困磨难,始终坚守着“只有活下去,才能迎来革命胜利;只有活下去,才能建设新中国”的赤诚信念。建国之后,王克先生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中央民族学院的筹建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办学育人实践中,王克先生克服客观条件制约,更以慈母般的关怀悉心照料各族同学,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王妈妈”。崔老师讲述时数次哽咽,在场师生无不动容,在共鸣中触摸到革命先辈滚烫的精神底色,更加坚定了以青春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专任教师、全国“强国行”项目主持人严赛通过介绍自身从史院学子到专任教师的成长轨迹,表达对民大史院培育的诚挚谢意。严赛老师指出,学院办学传统深厚、学脉绵长,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诸多杰出学者,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人才辈出的优良传统。她以民族识别调查工作为例,阐述了民大史院在过往承载的重大使命与作出的突出贡献,并号召同学们挺膺担当,积极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等党和国家赋予的伟大时代使命。

校史院史编纂组成员通过细腻讲述,让王锺翰、王恒杰两位民大史院老前辈的高尚风骨跃然眼前。
马驰同学娓娓道来王锺翰先生的人生长卷,勾勒出这位深耕清史与满族史的学术巨擘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深度熔铸的生命轨迹。“惟高洁而矢志学海,惟布素而风骨刚劲”,王锺翰先生治学严谨、尊师重道、胸怀宽广、淡泊名利,他虽未亲赴延安,却在学术实践与品行风尚中生动诠释了延安精神。

向玉婷同学深情讲述“南沙考古第一人”王恒杰先生的奉献人生。王恒杰先生曾七下西沙、两赴南沙,在每日仅一瓢淡水的严苛条件下,强忍皮肤溃烂、口腔溃疡的病痛,用双脚丈量南海礁滩,以实证捍卫南海主权,即便身患肺癌晚期,仍坚持整理南沙文物资料直至生命尽头。遵照王恒杰先生“魂归南沙”的遗愿,海军在渚碧礁海域为他举行海葬仪式,让“荣誉南沙卫士”的精神丰碑在万里海疆熠熠生辉。

班会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如何践行前辈精神”展开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通过班会,既理清了历史文化学院的精神传承脉络,更深刻认识到:做好院史校史编纂工作,是守护精神根脉的重要实践;响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召唤,更需我辈青年躬身力行,矢志担当。

学院党委书记王洁在总结讲话中深刻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她指出,推进校史院史编纂与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精神根脉的守护,史院学术传统中深植的红色基因,正是激励后辈学子奋发进取的精神财富。她殷切号召同学们,将前辈的奉献精神、治学品格与家国情怀熔铸为学术追求和人生选择,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以青春之笔书写属于史院青年的时代答卷。

七十年弦歌不辍,四代人薪火相传,今天的对话不是终点,而是青年学子以治学报国续写时代华章的起点。本次班会通过讲述校史院史中先辈学者的感人事迹,搭建起青年学子与历史精神的对话桥梁。班会虽在全体人员合影中落下帷幕,而先辈们所铸就的精神丰碑,已在青年学子心中刻下深深印记。六月骄阳点燃青春火焰,七秩荣光照亮前行道路——史院学子以青春之名对话历史,也将以历史之力成就青春,让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化作践行时代使命的蓬勃动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