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丨在界碑边感悟戍边担当
八月的黑龙江,林海葱郁,界江浩荡。在中俄边界乌苏里江畔的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中俄界碑静静矗立,江风吹拂过田野与村落,承载着边疆稳固与民族团结的厚重意义。这里有着这样一群守护者:他们不仅守护着祖国边关的安宁,也用真情与行动服务着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2025年8月12日,民族学教师党支部书记良警宇教授带领中央民族大学“东北边疆多民族融居实践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实践团赴双鸭山边境管理支队四排边境派出所开展调研。在这里,理论课堂与戍边实践深度融合,民族团结教育与家国情怀紧密交织。

警民情深:从荣誉墙到民族团结的生动课堂
在四排边境派出所,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派出所的荣誉墙,了解边境民警服务各民族群众的感人故事。一面面锦旗、一张张照片,记录着他们忠诚戍边、服务群众的岁月印迹。

在“民族团结 警校共建”座谈中,实践团师生了解了派出所民警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护边境安宁中的生动实践。这些实践既是民族团结的真实注脚,也是新时代警民共建的生动写照。

科技强警:在体验中感受戍边实践
在四排警务室,师生们体验了夜视仪、无人机等装备,直观感受到现代科技在边境巡逻、应急反应中的作用。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警务效率,也为边境安宁织密了守护之网。

界碑留念:感悟国家主权的庄严
实践团一行来到中俄边境的278(1)号界碑前,碑体的刻痕诉说着边境勘定的历史瞬间。实践团成员在界碑前深切感受到国家主权的庄严与不可侵犯。

思政铸魂:让信仰与责任生根发芽
这不仅是一场调研,更是一堂沉浸式思政课。边境民警的忠诚与奉献,让实践团成员深刻理解了“边疆稳、则国家安”的道理;民族团结的鲜活案例,也让师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各民族共居格局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让信仰与责任生根发芽。
当知识走出课本,当信仰扎根泥土,新时代的民族学与社会学青年在这片边疆沃土上收获的不仅是田野经验,更是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真切体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