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党支部邀请前辈老师为青年教师讲述郑大高分子学科发展史

2021-07-09 08:23:33 高分子火炬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回望这一百年,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贯通衔接四史学习,全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背景下,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党支部于202173日晚组织开展了郑州大学高分子学科发展史的主题座谈会,旨在将学科发展史融入到党史学习中,增强教师爱党、爱国、爱专业的意识,激发传承初心、展望未来的情怀。座谈会由高分子党支部书记徐慎刚同志主持,邀请原材料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副院长曹少魁教授和原副院长、河南省先进尼龙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民英教授为大家讲授了郑州大学高分子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演变史。

图片1.jpg

  曹老师说:郑大高分子学科起源于化学系,197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当时叫高分子专门化。为创立高分子专业,李相魁、李自法、王经武、王友文等老师赴吉林大学进修,随堂听课,系统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课程,兢兢业业的精神令人钦佩。1989年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是河南省第一个高分子专业,是郑大较早的工科专业。高分子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第一届招收了赵清香、吕亚飞两名学生),1995年成功申报高分子材料硕士点,后因专业名称调整,1996年按材料学名称开始招生(第一届招收了徐慎刚、陈留伟和李晨光三名学生)。1996“211”工程预审,高分子材料成为郑大五个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学科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高分子学科在国家“211”一、二、三期重点建设学科经费资助下,购置了热分析仪、凝胶渗透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大型仪器,迎来了快速发展。2001年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学科、包装工程专业成为材料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申报材料科学博士点时,高分子学科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2.jpg

刘老师说:郑州大学高分子学科能发展到现在,是许多老师多年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认为有三个代表性人物值得重点说一下。第一个是李相魁老师。1972年李老师带领大家到吉林大学学习高分子知识,创办了郑大的高分子专业。李老师还创办了郑大工程塑料研究室,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并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使郑大的尼龙研究具有明显的特色和重要的地位。李老师也是河南省化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第二个是王经武老师。1992年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与并入郑大的原黄河大学硅酸盐专业组建了材料工程系,后来硅酸盐专业并入建筑工程学院,高分子专业成为材料工程系的唯一专业,王老师任系主任。期间,高分子材料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在王老师任职期间,创建了包装工程本科专业,材料工程系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三个是曹少魁老师。曹老师1994年从日本回国后加入郑大,为郑大高分子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幅度提升了高分子学科的基础研究水平,为材料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成功申报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来曹老师接替李老师成为河南省化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8年曹老师带领大家创建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

此外,刘老师重点谈了郑大尼龙类工程塑料的发展史。在李相魁、赵清香和刘民英三届室主任带领下,工程塑料研究室几十年始终如一、坚韧不拔,一直坚持尼龙类工程塑料的研发。开发出长碳链尼龙品种尼龙1212,是我国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双号码长碳链尼龙品种,为我国在工程塑料方面将卡脖子问题变成杀手锏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老师语重心长对青年教师说,科研选题一定要有用,一定要与国民需求结合;方向要选准,尼龙类工程塑料这个方向,我们干了几十年,越干越有劲,越干路越宽,越干活越多!

听了二位前辈老师的讲述,青年教师纷纷表示:高分子学科在五十年的学生培养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深感先辈创业不易,我们一定会把勤奋、敬业、团结、奉献的高分子精神传承下去。我们一定会牢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古训,始终铭记奋斗历程,切实担当历史使命,从党史、学科发展史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发扬前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尤其在自主创新方面,要脚踏实地把科研创新推向前进,使高分子学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高分子火炬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党支部于2021年7月3日晚组织开展了“郑州大学高分子学科发展史”的主题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