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甲骨为梁,文化搭桥:支部开展汉字文化进留学生课堂活动

发布时间:2025-05-19 10:26:43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脊梁,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助力文化强国建设,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支部积极开展“强国行”系列专项行动,推动“汉字文化进留学生课堂”,为留学生精心设计了《中国汉字文化》课程,以甲骨文为切入点,运用沉浸式、多维度的教学方法,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文明互鉴:沉浸式课堂解锁汉字密码

原来‘明’字是太阳和月亮的相遇!”摩洛哥留学生安娜兴奋地举起拼贴好的甲骨文卡片,越南学生美真与同伴金沛先后一笔一划临摹出“中国”二字的甲骨文形态。在郑州大学《中国汉字文化》课上,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支部副书记李晶以甲骨文为切点,通过沉浸式教学法,带领来自俄罗斯、摩洛哥、越南、意大利、塔吉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留学生,在横竖撇捺间解读中国故事的温度。

WPS图片(1)111111

汉字溯源:解锁古老文字的奥秘

“古人如何用线条记录世界?”支部副书记李晶用动态PPT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屏幕上,甲骨文“目”似横置的眼睛,“口”似张开的嘴唇,当李晶老师将“目”“眉”“耳”“舌”“口”“鼻”拼合成人脸时,留学生们拍手惊叹道:“这就是象形字的智慧啊!”课堂随即展开“甲骨文人形拼图”游戏,学生们自行将头部器官、躯干、四肢的甲骨文各部件组合起来,加深了对汉字起源和发展的领悟。课堂通过象形字具象化呈现,让抽象的汉字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化符号,降低学习门槛,也增添了学习趣味性。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文化碰撞:汉字中的跨文明对话

“甲骨文‘得’字是一只手抓住贝壳,因为商朝人以贝为币。”支部副书记李晶通过动态图示演示汉字演变,塔吉克斯坦学生立刻由此联想到丝路贸易:“商朝人用贝壳进行贸易,就像我们的祖先用骆驼运送丝绸和香料——汉字里藏着‘货币丝路’啊!”当PPT展示“财”“购”“贵”等带“贝”字旁的汉字时,摩洛哥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字都在讲述古代的经济史!”在“十二生肖中的甲骨文”专题中,一句“你很牛”引发文化碰撞。支部副书记李晶解释,“牛”在汉语中象征坚韧与力量,因此“牛气冲天”“你很牛”常用于赞美。但摩洛哥学生笑着摇头说这在他们那里是形容对方很蠢,俄罗斯留学生补充说俄语中形容人固执,课堂瞬间变成多元文化论坛。可见汉字作为媒介,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差异背后的思维逻辑,在差异中寻找文明共通性。

图片5

教学创新:让古老汉字焕发生机

面对汉语水平参差的留学生,李晶采用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的双语教学形式,她的“三维教学法”令人耳目一新。第一,视听联动,沉浸体验。播放殷墟考古纪录片,配合青铜器纹饰与占卜音效,让留学生置身商朝神秘氛围;第二,肢体叙事,生动演绎。用夸张动作诠释十二生肖成语,如模仿“抱头鼠窜”的慌张,意大利学生现场即兴表演“打草惊蛇”,用肢体语言展现自己对成语的理解;第三,游戏互动,趣味赋能。课堂融入“汉字拼贴挑战赛”,要求限时组合甲骨文、隶书、楷体部件,游戏化教学将枯燥的字形记忆转化为团队竞技,激发学生主动性。在支部副书记李晶多维度的教学引导下,留学生获得多感官体验,龟甲兽骨上的神秘符号、青铜器里的古老密码化作文明交流的纽带,汉字得以“活”起来,从“符号”升华为“可触摸的历史”。

据支部副书记李晶透露,下一阶段课程将探索甲骨文与自然节气的关联。她表示,希望通过汉字解读“中国人的时间密码”,让留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的智慧以及中华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

图片6

图片7

从商朝的占卜符号到现代的多媒体课堂,汉字文化课程让甲骨文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活”的文化基因。课后留学生们纷纷发表感想:“中国汉字文化真的博大精深,学习它们也非常有趣。”“汉字是中国故事的密码,读懂它们,就能听见五千年文明的回声。”郑州大学的《中国汉字文化》课程不仅为留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图片8

此次“汉字文化进留学生课堂”活动是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开辟的新战线。未来,支部将深耕这一战线,继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以汉字为纽带,推动更多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翟丽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助力文化强国建设,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支部积极开展“强国行”系列专项行动。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