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 智造实践赋能 创新升级—— 智慧制造学院“智造赋能,创新引领”实践团开展专项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走深走实,切实为企业解决产品设计痛点,7月4日,郑州经贸学院智慧制造学院“智造赋能,创新引领”实践团在华尔科技集团持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紧扣“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升级”主线,聚焦单人坐式微压氧舱产品优化,将手绘设计进阶为三维建模与渲染,超额完成7种设计提案,以实战化创新实践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落地。
一、校领导考察指导,锚定产教融合新高度
上午9时,郑州经贸学院工会主席、校长助理杨德明一行莅临华尔科技集团,实地考察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情况。在华尔集团副总吴云迪、服务中心助理孙燚的陪同下,校领导深入工厂车间,详细了解生产流程与实践基地运行现状。考察中,杨德明对实践团“把课堂搬进车间”的创新模式给予高度肯定,他强调此次实践作为校院两级重点推进的产教融合项目,是落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求校企双方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打造“真场景、真项目、真实践”的育人平台,为河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养更多兼具创新思维与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校领导实地考察
二、设计提案进阶升级,建模渲染赋能创新实践
实践团灵活调整工作方案,突破常规手绘流程,将原计划的手绘效果图环节升级为三维建模与渲染。随后,在指导老师黄林诗的带领下,实践团迅速展开高强度设计攻坚。团队成员基于前两日的市场调研数据与用户需求分析,运用专业建模软件,从产品功能优化、外观美学、人机工程学等维度切入,对单人坐式微压氧舱进行数字化重构。设计过程中,师生们反复研讨细节,在完成市场调研与竞品分析后,实践团进入产品设计提案深化阶段时,部分学生对微压氧舱单人座舱B方案的医疗级功能定位与消费级外观设计的平衡产生疑问。为此,实践团主动联系企业生产部工程师王恒,在车间现场开展“移动研讨会”。此次从设计疑问到车间研讨、再到数字建模的全流程实践,不仅使学生掌握“技术可行性—美学表达—生产成本”的三角平衡法则,更推动企业采纳“学生设计提案+工程师工艺优化”的协同创新模式,为后续产品批量试产奠定基础。
提案研讨
三、多维评估深化方案,校企协同共促成果转化
下午4时,校企双方在会议室召开设计提案可行性评估会。实践团通过投影展示7款三维建模方案,从技术可行性、生产成本、市场适配性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华尔科技集团服务中心助理孙燚及工程师韩配见对设计提案逐一点评,肯定了设计方案在轻量化结构、智能化交互等方面的创新点,同时从企业生产实际出发,提出“优化舱体密封工艺”“降低模具开发成本”“强化受众群体适应性设计”等多条具体改进建议。校企双方围绕建议展开深度研讨,明确了“功能优先、成本可控、美观实用”的优化方向,为后续方案深化奠定坚实基础。
提案汇报及可行性评估
四、总结凝练实践心得,夯实协同育人新根基
评估结束后,实践团召开实践总结会。师生代表与企业代表现场分享心得,回顾三天实践历程。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从工厂参观到产品研发,再到建模渲染,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真正体会到“把作业写在生产线上”的价值。实践团指导老师胡永琳在总结中强调,此次实践构建了“理论宣讲—调研实践—设计创新—评估优化”的闭环育人模式,未来学院将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持续推动校企协同育人,让更多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设计工程应用能力,为产业升级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团成员日志
此次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推动了单人坐式微压氧舱产品的优化升级,更深化了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实践团后续将根据企业建议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化迭代,力争推动提案向产业化落地,以实际行动书写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