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学习│我党在河南创办的第一份刊物出炉记

2020-08-07 11:41:57 《大河报》 田育臣

中州评论.jpg

中州评论.jpg

萧楚女.jpg

萧楚女.jpg

核心提示丨1925年,一个30多岁的湖北青年,带着上级党组织的嘱托,千里迢迢来到开封,领导党员与青年学生反帝反封建运动,创办了我党在河南的第一个刊物。它虽存在不到5个月,但第一次将党的政策和声音传遍中原大地。

这个青年为何会来到河南?在河南创办第一个刊物,都经历了哪些波折?

回访

一条书店街,传承党的红色文化

昨天上午,河南省开封市西大街与书店街交叉口西南角,一栋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两层临街小楼格外显眼。它坐南朝北,青砖墙,小灰瓦,二楼设走廊栏杆、木棂门窗,一楼的青砖墙壁上嵌着几个字:中共豫陕区委机关旧址。

1925年,党在河南创办的第一个刊物——《中州评论》就在这里成稿、编辑和排版。如今,这栋见证百年历史的小楼,门前已成为开封市最繁华的中心商业区之一。这栋小楼的2层有6个房间,每个房门紧锁,1楼是几家小店。

开封市党史研究室一科科长张雪治介绍说,当年,《中州评论》的主编与豫陕区委领导同志就在2楼办公,刊物在该楼南500米远的南书店街23号河南书店发行。如今,南书店街23号楼还在,但它早已不是书店,而成了一家饮品店。

张雪治称,上世纪20年代开始,这条街便以经营书籍及文房四宝而闻名。而这也为《中州评论》在此诞生和发行、走进青年群体、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以及指导学生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至今,一条书店街,仍传承着党的红色文化。昨天,书店街多个书店门口,插着一面鲜红的党旗。书店街的入口处简介栏显示:这条街以“书店街”命名,是我国唯一以“书店”命名的街道。78岁的开封市民王大复回忆,长期以来,书店街一直是开封市的文化用品采购供应站,街上大部分经营毛笔、图书、文具等。如今,已被商业中心所取代的书店街,一半以上的店铺仍以书籍、文具等文化产品为主。

结缘

一根笔杆子,忍辱负重来豫办党刊

昨天上午,南书店街23号楼对面,一面鲜艳的党旗飘在一家书店门前,一个个身穿校服、背着书包的青年学生,拿着新买的图书和刊物,兴高采烈地结伴走出书店……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1925年那段跌宕起伏的革命岁月:南书店街23号楼门前,一名30多岁的年轻人,手持一份《中州评论》,向街上的青年学生讲述着英、日等帝国主义列强的种种恶行。这位年轻人,就是萧楚女。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常以“楚女”为笔名发表文章。他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二年,他就入了党。

1925年8月,这个荆楚汉子与中原大地真正结了缘。当时,中原地区共产党和青年团迅速壮大,但一直缺乏理论指导。萧楚女便主动向上级请缨,要求到中原地区开展理论宣传与青年学生运动。

能写一手漂亮文章,怎样才能让“笔杆子”发挥力量?萧楚女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那就是办刊物。1925年9月1日,《中州评论》周刊在开封出版,在南书店街23号河南书店公开发行,并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17个大城市设立分销处,而萧楚女担任主要的撰稿人和编辑。

至此,《中州评论》成为我党在河南创办的第一个理论刊物,一个月后,中共豫陕区委成立,它正式成为中共豫陕区委的机关刊物。

为方便工作,萧楚女不仅有两个“名字”,还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中州评论》的主编,一个是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授。白天,他在学校给学生上课,课外一有时间就到学生和群众团体讲演;晚上则伏案写文章、编辑《中州评论》。

据史料记载,萧楚女每天博览多种报纸杂志,就其中有关文章顺手用铅笔画出记号,交给同事剪裁。往往是头一天送去一大堆杂乱无章的琐碎材料,第二天清早萧楚女就把完整的文章拿了出来。他的文章笔锋犀利,论述透彻,结构严谨,成文迅速,被誉为“文章机器”。

斗争

党的喉舌,开宗明义反对“补考”

《中州评论》创刊后,除了刊载马克思主义理论,还针对河南的工农学运动,刊载时事评论,而这也成为我党开展青年运动的一把利器。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开封各校一大批进步学生得知该消息后纷纷响应,上街游行示威、罢课,因此未能参加期末考试。

1925年9月,新学期伊始,一批“国家主义派”的教职员以开封教职员联合会的名义,发表宣言:某某日补考,全城高校一律,不遵者出校;不及格者照章办理;如果学生反对,即举行教育界全体教职员总辞职。他们以维护“师道尊严”为由,提出补考,企图将那些使他们难堪的爱国学生降级或开除。

萧楚女一眼便看出了中间的“猫腻”。9月7日,萧楚女署名“野马”在《中州评论》上发表《因“严格教育”及“补考”告开封教育界》,一针见血地指出:“开封教育界的校长和教职员先生们,因为要取缔学生们在社会上的活动苦于无法,遂借‘严格教育’和‘补考’以为淘汰‘能干学生’,祛尽他们心目中所认为不好分子的手段”,将某些教职员为保住工作,拉上大家结成“饭碗同盟”的阴谋彻底揭穿。之后,萧楚女又多次在《中州评论》上刊文,揭露“补考案”的阴谋。

之后,开封各校学生也公开声明,并不反对一切考试,而是主张不得因参加爱国运动罢课而补考。多数公正的教职员接受了这种办法,导致少数国家主义派分子的“总辞职”未能实现。

迁离

创办第2个月,被当局封禁迁离开封

昨天上午,开封市山陕甘会馆内,几张《中州评论》的影印本张贴在展示栏中,引来不少游客围观。从影印本可以看出,该刊大小为16开,不定期出版。“《中州评论》在1926年1月24日出版第12期之后停刊,如今大家可以见到的影印本,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影印出版。”纪念馆讲解员说。

据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中州评论》刊发大量言辞激烈的政治文章,思想深刻,论述透辟,富有很强的战斗性和启发性,对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斗争水平起了很大作用,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使河南统治当局十分恼火。当时,执掌河南军政大权的国民二军军长岳维峻,与国家主义派相互勾结,把矛头指向萧楚女及其所办的《中州评论》。

当时,开封各个学校“国家主义派”分子不甘心在“补考”风潮中的失败,便四处活动,鼓动一些教职员,向岳维峻控告《中州评论》鼓动学潮。岳维峻因为有“做地方官不能得罪地方人”的想法,便下令警备司令李纪才处理此事。

而统治当局也很有“意思”。李纪才以“你们不是办报,乃是宣传”为由,于10月底封禁了《中州评论》,并要求主办《中州评论》的萧楚女离开开封。之后,《中州评论》迁至北京大学第一院出版,直到1926年1月《中州评论》停刊。

“《中州评论》旗帜鲜明、富有战斗性,它在河南出版,是特别为河南人而办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创办的第一个刊物,是当时党领导河南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面旗帜。”河南大学新闻史研究学者李建伟教授说,《中州评论》作为当时中共豫陕区委的机关刊物,是我党指导河南革命运动的重要阵地,虽然存在时间短,但为我党早期的理论宣传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摘自《大河报》

责任编辑:彭淑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中州评论》旗帜鲜明、富有战斗性,它在河南出版,是特别为河南人而办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创办的第一个刊物。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