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红色乐章 践行时代使命:郑州西亚斯学院音乐戏剧学院以红色音乐深耕红色精神传承
紧接着,精彩绝伦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展演正式开启。刘鑫源同志带来的小号独奏《绒花》,婉转悠扬的旋律瞬间将大家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却充满热血的年代。这首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电影《小花》插曲的经典之作,承载着对革命先烈顽强精神和崇高品格的深情礼赞。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革命战士不畏牺牲、坚守信仰的故事,让现场观众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
贾音同志演奏的单簧管独奏《来自中国的旋律》,巧妙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演奏技巧,展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演奏过程中,大家深刻领略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对中华文化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价值和贡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史歌同志和乔婧文同志带来的弦乐重奏《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活动推向高潮。《唱支山歌给党听》创作于1963年,歌词源于雷锋日记,表达了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恩之情。旋律优美深情,既蕴含民间音乐的质朴,又充满时代精神的激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于1943年抗战时期,简单易唱、旋律激昂,坚定地强调了党的领导对于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关键作用。两首歌曲紧密相连,让现场听众深刻感受到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以及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
陈璐同志、王灿同志和周一峥同志的民乐重奏《映山红》同样精彩。这首创作于1974年、作为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的歌曲,诞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以柔美旋律反衬革命年代的艰苦。歌词中“盼红军”的意象,传递着苏区人民对红军的期盼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和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节目高潮迭起之际,音乐戏剧学院第三党支部全体同志以磅礴之势献上器乐合奏《我和我的祖国》。这首诞生于1985年的经典作品,由张藜填词、秦咏诚谱曲,以海浪般起伏的旋律构筑起个人与祖国的情感纽带。演奏中,弦乐、民乐声部如江河奔涌般舒展着"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的壮阔诗情,管乐则在副歌部分迸发出炽热的赤子之心。当"我最亲爱的祖国"主题旋律通过多声部交织重现时,不同乐器间的对话与共鸣,既呈现出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创作的丰沛活力,更以当代艺术表达诠释了全党同志对祖国母亲的深情礼赞。这场全员参与的集体演绎,不仅与前序红色经典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更通过艺术化的政治表达,让"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这一身份认同在乐声中得到具象化升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