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标杆院系 >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党组织基本情况和建设目标

党组织基本情况和建设目标

1、单位概况及组织架构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历史追溯于1908年创设的电机专科,在经过多轮学科调整整合后,2001年学校成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委员会下辖9个党总支,共有教工党支部36个,其中在职教工党支部29个,党员430名;退休教工党支部7个,党员237名;学生党支部57个,学生党员1765名。在职教工党员中,正高级职称人员占比26.59%,副高级人员占比42.44%,中级职称及以下人员占比30.98%

学院党委着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党建工作队伍。党委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学院配备3名党委副书记,2名专职组织员,同时聘请退休党员同志担任学院特邀组织员。为夯实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结合,党委下设学生党总支,建立了由学生党总支书记及党建辅导员组成的专职学生党建队伍。

2、党建工作体制机制

学院党委注重院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学习教育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学;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和领导班子民主评议制度;在基层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形成了以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发展为目标,党政协同、齐抓共管、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1)强化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以提高中心组成员理论修养、科学决策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为目标,及时开展对中央精神的专题学习。2016年认真组织“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等专题学习。2017年,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活动,领导班子集体收看十九大开幕式,组织召开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专题会,收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组织领导班子和教师代表围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进行专题研讨等。2018年,学习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人才培养主线,中心组成员通过学习研讨凝聚共识、剖析问题、推动改革发展。

2)坚持完善党政联席会制度。院党委在2007年制定了《电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条例》,2013年起,为加强学院和各所属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以便高效地上传下达、开展工作,学院对党政联席会议进行创新,隔周邀请下属基层单位的党政负责人出席参会,即党政联席扩大会。长期以来,学院重大事项及重要决策必须通过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决策,学院也形成了每周一次民主议事决策的良好局面,做到议题征集程序规范、议事决策民主科学、决策执行系统落实。

2016-2018年,每年召开党政联席(扩大)会议近40次,结合所属单位院(系)务会开展的实际情况,分类制定目标要求,指导督促所属单位院(系)务会的正常化,充分发挥其在院系各层面制定、调整方针政策中的积极作用。

3)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学院党委每年年初与班子成员签署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对班子成员的权责进一步细化;严格执行院领导班子联系基层单位制度,促进领导班子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班子成员通过分管业务、联系单位实现横向顶层设计和纵向服务基层的有机统一,有效履行包括党风廉政与基层党建的一岗双责;坚持每月初定时上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月报表》,每周一汇总编排班子成员工作计划和安排,并及时下发至各单位及职能办公室,进一步促进班子成员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工作效率。

3、基层组织建设

近年来,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不断取得新进步。电院党委曾荣获市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入选市委组织部“上海市党建特色涉外参观点”(全市共7家单位,学院作为唯一的高校代表)。2016年建党95周年之际,电院党委荣获“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并有 8个先进基层党组织,5个优秀党务工作者,32个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学校党委的表彰。学院也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教工层面,图像通信与网络工程研究所党支部获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先锋号,2015年度上海市模范集体。党员陶梅霞教授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学生层面,学生党员曹原荣获校“十大学生党员标兵”,博士生电气第一党支部和B1503792党支部荣获“先进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建信息系统荣获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党建创新奖一等奖。

在基层支部建设方面,也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

1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

教工党支部层面,从20187月起,严格执行党章要求,支委会每届任期为三年,到期换届。此外,党委统一编制换届报告模板,组织程序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尤其注重吸纳优秀的办学骨干担任支部书记或班子成员,配强配齐班子。现任28位在职教工党支部书记中,博士22人,占比76%,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0人,占比69%,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彩莲教授担任自动化系一支部书记,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李晓春教授担任微波与电路联合党支部书记。加强对教工支部书记的培养,2018年,推荐微波与电路党支部书记李晓春教授申报上海交通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项目。

学生党支部层面,学院面向本科新生推出骨干培养计划——星火计划,旨在培养发展首批党员的同时,也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专业技能扎实、理论功底过硬、管理能力出众的支部骨干。星火计划将骨干培养时间前移,从大一新生中选拔红色种子启动培养,把积极分子到党员的发展培养,和星火学员到支部骨干的能力培养两阶段相结合,通过涵盖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功底、强化实践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四大板块的培课程体系,探索从申请人、到党员、再到支部骨干的成长路径。同时利用星火计划这个平台,拓展建立支部骨干长效交流机制,为夯实本科生支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新支部设置。在支部设置方面,探讨以团队为基础,以专业为凝聚,支部工作与教书育人、学科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活动。

本科生党支部按照专业划分纵向设置,硕士生党支部按照同年级同专业设置,博士生党支部按照专业学科梯队纵向设置。超过30人的党支部按照年纪设立党小组。

推进本科生党支部与教工支部结对共建,2018年推出“攀登计划”。“攀登计划”是针对本科生低年级学生的实验室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孵化计划,旨在通过搭建师生互选、项目管理、中期考评与支持奖励的综合性平台,培养一批富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素养的本科生,鼓励其勇攀科研高峰,并通过计划内的激励与后续的跟踪培养,孵化一批具有科研潜力的未来科学技术大师储备人才。同时,希望以“攀登计划”为载体,推进各系教工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结对共建。通过师生支部共同搭建的平台,将“攀登计划”的面向对象扩大辐射到全系的教工和学生,真正实现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相互促进。

推进研究生党支部与基层单位、重点行业单位党支部结对共建,深入开展“共行计划”。“共行计划”通过研究生党支部与基层单位、重点行业单位党支部结对共建,号召学生党员深入基层、深入行业,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学术志趣,未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结对共建以学习研讨、走访调研、课题攻关、参观实践等形式展开,鼓励各支部根据学科特点和支部特点进行结对形式的创新。注重依托支部学生党员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知识,对接生产和实践需求,加强课题研究的创新性与系统性。坚持问题导向,可结合基层或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实践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或者以“党的建设”为主题,对接党支部工作实际,以课题研究、协同推进的方式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3)加强对基层党支部及党员的管理指导。学院党委每月召开一次党务工作例会,传达上级党组织精神、通报学校和学院各项工作进展,加强各党支部之间的交流。全面督促指导各支部落实“三会一课”,鼓励各支部创新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焕发活力的主题党日活动,院党委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优秀项目”和“主题组织生活创新奖”评选,引导和鼓励各级党组织开展有特色的创建活动。做好党费收缴的组织、动员、指导工作。以2016年党费补缴工作专项工作为契机,健全专人管、足额收、及时缴、定期查的工作机制,把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作为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学院于2014年自主开发并启用了学生党建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党组织管理、党员管理、申请人管理、党务管理、党员考核等功能,使得学生党建工作步入信息化阶段,并与纸质材料和办公软件完全融合,相辅相成,数据信息准确及时客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重视高层次人才及中青年教师党员发展,2014-2018年,共发展教工党员19名,包括高层次人才3名。

年度

教工党员发展数

2014

1

绳伟光

2015

2

袁斌(教授)、陶梅霞(高层次)

2016

7

盛斌、苏翼凯(高层次)、陈友仁、

王晓蕾、陈艳、杜晓东、潘飞

2017

3

董莉莉、李书怡、刘武

2018

6

王磊(高层次)、龚玲、罗炀燔、叶显柱、陈淼、韩晓佳

4、党建工作推动学院改革发展

学院党委坚持“创和谐、保稳定,以党建促进学院各项工作上台阶”的工作目标,着力推进“人才强院、科技强院、协同发展、文化引领”战略,在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中始终发挥着方向引领、凝心聚力和组织保障的政治核心作用,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人才高地初步形成、科研成果及人才培养亮点频出、学科声誉不断提升。

1)坚持党管人才,推进人才强院、科技强院战略。本着建一流师资、创一流学院的宗旨学院党委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制定和完善各类人才发展政策,规范师资引进程序,先后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激励政策,包括《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师考核方案的补充条款》、《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任务与资源分配改革方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关于提高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待遇的措施》、《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长聘体系建设薪酬方案(试行》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在师资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的基础上,队伍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实现了学科带头人新老交替,海外杰出人才不断充实,大团队建设与教师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

截止201812月,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94人,其中专职教师58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1.7%,海外博士占26.0%),教授(含研究员)185名,副教授(含副研究员)272名。电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外籍院士2名、IEEE Fellow 16名。

学科声誉不断提升。在2019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电子电气工程学科世界排名28,信息与计算机学科世界排名第38名,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创建世界一流学院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员群体逐渐形成了引领教书育人、引领科技创新的良好态势。在党员中,涌现出俞勇、李少远等教学名师,管海兵、张文军、郁文贤、谷大武等国家科技奖获得者。

2)坚持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合力育人理念。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积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立志报国的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坚持每学期给学生上党课,近年来,党委书记苏跃增每年为新生党员和学院二级党校——星火培训班学员上第一堂党课“初心承星火、砥砺再启程”。中科院院士毛军发为新生带来“感悟大智慧,成就大格局”的主题讲座。学院党委重视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各个关键时间节点的仪式教育,形成了以“启航——领航——远航”为特色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模式,以“启航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引导新生党员明确未来奋斗志向,以“领航教育”锤炼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党员树立标杆示范形象,以“远航教育”强化责任使命和身份认同、号召毕业生党员把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学院坚持12年的毕业生党员“远航教育”2016年入选中组部100个全国党员教育工作案例。

全面推动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领会传达学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部署推进会精神,组织院系领导和教师代表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展开讨论;结合十三五规划、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等,细化学校的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育人要求,把落实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举措和成效作为各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办法,建立起一支以讲席、特聘教授领衔,一线优秀青年教师为为班底的班主任队伍。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始终,党员贺光辉经过层层选拔,获2018年上海市第三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特等奖,并夺得国赛“入场券”。教育内涵建设成果突出,2018年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第一负责人均为党员同志。学校于2017年设立人才培养的校级最高荣誉“教书育人奖”,评奖对象范围涵盖奋斗在学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一线的各类教师群体,学院党委积极发掘典型,在2017年第一届、2018年第二届教书育人奖评比中,共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7人,提名奖10人,获奖者中党员占比72%,尤其在第二届教书育人获得者中,党员占比100%

获奖等级

第一届获奖名单

第二届获奖名单

教书育人一等奖

高晓沨

杨明

教书育人二等奖

林玲

陶梅霞张峰

教书育人三等奖

陈恭亮殳国华翁惠玉徐昌庆

马殿光张卫东王国兴

教书育人提名奖

蔡萍卢宏涛莫亭亭王军锋王君艳杨杰周林杰

张小丽王琴李燕

3)坚持文化引领战略,推动学院事业稳步前进。201810月,学院迎来110周年院庆,学院党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传承学院百年文化传统,梳理展示百十年来交大电类学科发展的辉煌历史,激励电院人“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全体电院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2017年建成学院文化长廊,张煦、张钟俊院士铜像在文化长廊落成,以老一代科学家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励青年一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学院党委坚持以党的建设带动群团组织建设,积极搭建各种平台,助推青年成长成才。通过举办学院教职工文化艺术节,学院教职工运动会,营造团结合作的和谐氛围。搭建层次化创新实践育人架构,创新创业齐头并举,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造同一个学院在连续四届全国决赛均获得特等奖的历史纪录。指导学生连续十一年开展“青春的选择”社会实践:行万里路,知中国情。着力打造以品牌活动为核心的志愿服务,在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中,连续18年承担全部志愿者组织工作,受到五星体育、劳动报、青年报、新民晚报、Global Times等媒体报道。上海市中学生创客体验营中,发挥高校科教资源反哺社会,打造学院研究生“智力输出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认真落实学校党委各项工作部署,团结带领全院师生,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积极深化综合改革,凝心聚力谋发展,攻坚克难求突破,作为主要办学指标的师资、科研、团队、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打造一流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党委将继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发挥价值引领,围绕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基层党组织的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突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根本任务,对照《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重点任务指南》,努力将学院党委打造成全国党建工作的标杆。

具体建设思路、目标及方案:

1打造“电院党建E站”掌上学习平台,构建网络党建新体系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如何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活力、更好立德树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电院党委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借力互联网,以“电院党建E站”创建为载体,构建网络党建新体系,通过指尖连接党总支、党支部及广大党员。

具体计划建设“电院党建E站”掌上学习平台,院党委计划在学院“红色正能量SEIEE”微信平台(面向学生群体)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充,开通E资讯、E课堂、E互动、E服务等模块,实现党建工作的智慧升级。

E资讯:发布党委活动通知,基层组织党建动态等信息,并及时推送,加强党建工作宣传力度。

E课堂:发布党建学习资源,方便党员利用碎片时间通过手机移动端开展学习;探索党员学习教育“学分制”,并将此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创新举措;开设在线测试等功能,及时检验学习成果。

E互动:开设反馈平台,公开征求意见和听取建议,激发党员参与民主的积极性,推进民主建设。

E服务:在党费收缴、就业指导、群团组织活动指导等方面提供在线服务。

2实施“双培育”工程,加强青年高层次人才群体及教师支部书记的培育

1)加强青年高层次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助推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

随着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学院海归高层次人才来校数量逐年提升,青年高层次人才也逐渐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核心骨干。目前学院通过“未来之星”论坛,对新进高层次人才在科研、教学能力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撑服务,但在理想信念、政治意识提升、实际问题解决等涉及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方面的引导培育相对缺乏。学院党委计划以“未来之星”论坛为载体,每年组织至少累计不少于2天的专题培训,加强对青年高层次人才的思想引领,把政治上的引导和工作、生活上的关心有机地结合起来,润物无声,把工作做细、做实、做活。

1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培育,提升党支部建设质量

结合教育部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学院党委除了对支部书记开展系统的培训之外,计划在29个基层教工党支部中,开展“互查互评互学”专项活动,让支部书记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具体包括:依托每月党务例会,搭建“交流互学”平台;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及组织生活会观摩交流活动,每个支部每年至少组织1次有特色的主题组织生活观摩活动。

3深入开展“攀登计划”,推进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

针对本科低年级学生专业能力素养培养相对缺乏,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培训相对不足的情况,院党委于2018年推出“攀登计划”,旨在通过搭建师生互选、项目管理、中期考评与支持奖励的综合性平台,培养一批富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素养的本科生,鼓励其勇攀科研高峰,并通过计划内的激励与后续的跟踪培养,孵化一批具有科研潜力的未来科学技术大师储备人才。目前正在进行第一轮的选拔。未来两年,将深入推进“攀登计划”,希望以“攀登计划”为载体,推进各系教工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实现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相互促进。

} } }) }
  •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