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党支部(以下简称“洱海党支部”)成立于2013年5月。支部现有师生党员20名,形成了由党支部书记王欣泽首席研究员等组成的支委,由孔海南讲席教授等的一批教学科研、实验技术、行政管理人员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一支老中青结合、学术水平扎实、科研经验丰富的优秀党员团队。
洱海党支部坚持“扬科研优势、塑育人品牌”。围绕“国家水专项洱海治理”、“洱海国家野外站建设”和“一流地方研究院建设”的中心任务,把科研攻关作为党支部工作落脚点,把立德树人作为党支部立身之本,全力引导支持全体党员在洱海保护与治理、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国家级平台基地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国家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主要开展的工作有:(1)围绕“抓好党建引领科研”的根本任务,强化思想引领、注重作用发挥、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保护好洱海”的指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弘扬“我不上谁上,我不干谁干,我不护谁护”的精神,深入探索洱海水污染治理新模式,不断取得洱海保护新进展。“国家水专项洱海治理”取得突出成果,洱海国家野外站获批建设,研究院事业发展实现新飞跃。(2)以塑造师生共建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为抓手,教师党员把课堂从三尺讲台延伸到了污染治理的现场,让学生们可以在真正的科研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锤炼素养;勉励师生党员将人生规划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正是由于在洱海项目中的艰苦实践,让许多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毕业后,他们选择了扎根基层,深耕环保领域,成为了造福一方的栋梁。
洱海党支部在支部引领和团队建设的大胆创新和勇于尝试,打破了师生、学科和专业壁垒,将重大专项、国家平台和研究院事业发展涉及的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学科研、实验技术、行政管理人员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建到一个党支部里来,在科研攻关和立德树人等各方面工作推进中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每一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各级组织、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1)在党建工作方面。2018年洱海党支部案例《扎根洱海一线 开展科学攻关》被遴选编入中组部党员教育和干部测评中心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写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2019年被全国党建研究会列为指定课题案例、2021年洱海党支部荣获“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支部书记王欣泽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立项。(2)在科研攻关和立德树人方面。由于在洱海保护治理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水专项研究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7月,省、州、校三方共建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新一轮协议签订;2021年10月,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获科技部批准建设。由于团队“将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育人全过程等创新性工作,2017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0年获评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一等奖、2021年获评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21年获科技部“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洱海党支部也涌现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这其中就包括交大三代洱海治水人的代表孔海南、王欣泽和沈剑:孔海南2015年获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先进个人、2016年获评上海市教卫党委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2020年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王欣泽2019年被授予“大理最美环保人”称号(同时入选大理州首批“苍洱霞光”人才计划)、2020年获评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以及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博士生沈剑2016年获评上海交通大学年度人物,毕业后留校选择继续扎根洱海从事科研工作。(3)在服务地方、助力脱贫攻坚,以党建促团建、民建方面。由于支部不断深化“三线联动”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洱海党支部所在单位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2017-2020连续4年被大理州委州政府评为“洱海保护治理先进集体”,2019年被评为国务院第七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0年被大理州委州政府命名为“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支部书记王欣泽2021年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