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13人毕业 7人升博 微纳仿生制造团队硕士研究生深造率创新高
近日,制造过程测试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仿生制造团队喜讯频传,13名2025届硕士研究生中,7名同学成功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为2025级博士研究生,6名同学签约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等单位,彰显了该团队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成果。

王霄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科研路上再启新程
王霄鹏,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生,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录取为2025级博士研究生。
“在科研这条路上,重要的不是终点在哪里,而是始终保持出发时的热情与勇气。”这是王霄鹏一直秉承的信念。硕士研究生期间,他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荣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荣誉。王霄鹏表示,将带着微纳仿生制造团队“严谨、高效、卓越、创新”的精神,在精密制造领域继续探索,保持创新锐气,坚守工匠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科研报国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王艺杰: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兴趣驱动科研前行
王艺杰,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录取为2025级博士研究生。
三年学习生活,是挑战与成长的旅程。王艺杰始终相信:“只有兴趣使然,才有自驱力持续进步,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入学伊始,他根据兴趣选择了新的课题方向,从零开始不止意味着勇气,更意味着要比别人多一分投入。研究生期间,王艺杰以第一作者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铜奖,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他心怀理想、脚踏实地,不为一时安逸所诱,不被浮躁环境所扰,始终坚定前行的步伐。展望未来,王艺杰将继续投身科研,扎根实践,努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担当、对时代有贡献的科研工作者。

刘嘉松:南开大学录取,坚定前行科研路
刘嘉松,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生,被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为2025级博士研究生。
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刘嘉松围绕开放表面上微流体的运动操控开展研究,成果丰硕。他在《Small》《Materials Horizon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参与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荣获学校一等学业奖学金、学校三等学业奖学金、党员标兵等奖励和荣誉。事虽难,做则必成。刘嘉松表示,在硕士期间的科研训练里,课题开展不是一帆风顺,论文投稿更是一波三折,但他坚信难走的路才是上坡路,坚信任何事情到最后都会是一件好事,这让他褪去懵懂、收获成长。展望未来,他将用抓铁有印的劲头、水滴石穿的韧劲,继续拼搏,为实现科研报国梦不懈努力。

黎建辉:中山大学录取,科研如登山,坚持方能致远
黎建辉,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生,被中山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为2025级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学习的三年间,黎建辉用行动诠释对科研的理解:“研究不仅是反复推敲的耐心,更是持续探索的坚持”。第一年扎根理论学习,夯实科研基础;用两年的时间在工程实践中深刻理解“实践出真知”的意义。黎建辉在《IEEE Access》《ACS Nano》等国际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多项重点研究项目课题,获得学校学业奖学金等荣誉。回首科研时光,黎建辉认为,“研”是反复研磨的执着,“究”是上下求索的热忱。他将带着这份坚持,在重复中寻找突破、在质疑中重构认知,在沉淀中积蓄力量,在科研之路上继续前行。

廖纪涵:四川大学录取,学术探索无捷径
廖纪涵,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生,被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录取为2025级博士研究生。
廖纪涵在硕士研究生期间聚焦飞秒激光表面改性,专注生物材料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可降解镁基骨植入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发表SCI期刊论文2篇,作为共同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2篇,参研省部级项目2项,主持校级创新创业基金1项,荣获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024)国家级铜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四川省银奖、“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2024)市级二等奖、2025届校级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廖纪涵说“学术探索从无捷径可循,唯有在孤灯长明的岁月里持续深耕方能有所突破。”他将始终践行“严谨、高效、卓越、创新”的实验室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科研工作中。

葛育才:重庆大学录取,向防/除冰技术山峰攀登
葛育才,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生,被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为2025级博士研究生
葛育才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全身心投入防/除冰技术研究,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Optical Materials》《Laser &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篇,提出的新型防/除冰机理分析方法受到学界关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2项重点科研项目,在项目中负责关键技术攻关,为项目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之路漫漫,唯有初心如磐,方能行稳致远”,这句箴言始终激励着葛育才在学术海洋中破浪前行。未来,他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把个人科研理想融入国家重大需求,在防/除冰技术领域持续探索,用实际行动诠释科研报国的使命担当,向着更高的学术山峰攀登,为突破防/除冰技术瓶颈、推动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李小欣:西南科技大学录取,科研路上的跋涉者
李小欣,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生,被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为2025级博士研究生。
李小欣硕士研究生期间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际期刊发表3篇高水平论文,展现了扎实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求知之路从来不是坦途,而是漫长岁月中孤独跋涉的积淀,需要沉下心来,在日复一日地探索中积累、思考与突破。李小欣将每一个实验、每一篇文献、每一次讨论视为成长的机会,常向经验丰富的导师和前辈请教,汲取专业知识,学习高效的科研方法。未来,他将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在科研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自己的道路。

微纳仿生制造团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以环境、能源与健康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导向,致力于超快激光微纳制造和超精密3D/4D打印制造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团队依托制造过程测试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打通 “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工程应用”全链条培养路径,让学生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锤炼科研本领。
团队秉持“严谨、高效、卓越、创新”的科研精神,近年来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多位优秀学子进入国内顶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广泛就职于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等重要岗位。团队2025届7名同学成功升博,不仅是个人努力的成果,也是微纳仿生制造团队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效的集中展示。未来,团队将不忘初心、奋勇前行,努力为制造强国建设输送更多“精技术、懂创新、有担当”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书写高校科研育人的答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