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雨、李露露、韩斌、刘世杰老师指导“梧志兴川”调研团赴绩溪梧川开展暑期实践调研-组织与人才振兴篇
一枝一叶总关情,党旗引领振兴路——韩建雨、李露露、韩斌、刘世杰四位老师指导安徽大学“红心向党,致富梧川”实践团深入梧川实地调研,以青年视角助力乡村振兴实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实践育人在“三全育人”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组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绩溪县梧川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践调研。韩建雨、李露露、韩斌、刘世杰四位老师指导“红心向党,致富梧川”实践团,通过深度访谈、文化挖掘、产业考察等形式,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梧川路径”。
面对面聆听驻村书记讲述——绘就乡村新图景
在安徽大学“红心向党,致富梧川”专项调研中,实践团成员王心洁专访梧川村第一书记韩斌,围绕“红色强村、绿色富民”党建品牌进行深入交流。该品牌自2019年创建以来,充分整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与生态产业优势,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韩斌书记介绍,当前品牌推广主要借助上级部门工作指导和游客自发传播,影响力仍需进一步扩大。为此,村里正积极策划红色研学、主题团建等活动,并计划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多维度提升品牌知名度。访谈中,韩斌书记特别提到品牌建设带来的显著变化,不仅激发了村民致富动力,提升了党组织凝聚力,还推动了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的改善。通过这次交流,实践团不仅感受到基层干部“党建促发展”的务实作风,也明晰了梧川村“红绿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
安徽大学调研团走进红色展馆——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7月24日下午,实践团踏上了一场“追寻信仰之源,汲取奋进力量”的红色之旅。从绩溪红色文化展示馆的珍贵文物,到黄高峰青年学院的革命教育课堂,再到金岭洞的隐蔽战斗遗址,最后驻足于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师生们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心灵触摸历史脉搏。
专访基层党员——走近先锋模范,倾听时代回响
在梧川村乡村振兴进程中,党员干部是坚实支撑。调研成员茆选凤采访了两位党员代表,了解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图景与党员担当。2011年,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回乡带头建设,修道路、引自来水、推进美丽乡村项目,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普通党员在土地征用、基础设施改造等工作中,也带头配合,主动服从。尽管存在党员结构老龄化问题,但老一辈党员仍坚持参会履责,彰显出坚韧的责任操守。正如一位党员所说:“政策在变,人的思想也有变化,但大家都在往好的方向努力。”红色力量正汇聚成绿色发展的坚实根基。
探访高标农田与合作社——感受特色农业脉动,深入基层探研
7月25日下午,实践团前往梧川村高标准农田与农业合作社实地走访。在农特产品种植基地,成员们围绕作物种植模式与品牌建设,与合作社负责人交流,倾听农民社员反馈。据悉,合作社整合村内资源,以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管理,保障了农户收益,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同学们在调研中,一边记录拍照,一边与村干部探讨农业生产管理问题,展现出浓厚兴趣。此次田间调研,让青年学子亲身感受农业与科技融合之景,激发了他们对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参与热情,为其投身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启示与方向。
此次“红心向党,致富梧川”实践活动,促使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深度融合,提升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脚步丈量土地,以真情感受民意,以青春之力书写服务乡村的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年智慧与担当。
探寻党建引领密码,赋能乡村人才振兴——韩建雨、李露露、韩斌、刘世杰四位老师指导“青衿向党 红脉传承”实践团进行暑期实践活动
7月23日,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青衿向党红脉传承”暑期实践团队奔赴绩溪县梧川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韩建雨、李露露、韩斌、刘世杰四位指导老师为团队锚定调研方向,团队成员由财政学和金融学专业学生组成,聚焦梧川村党建工作与人才发展现状,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下午15时,实践基地授牌仪式结束后,交流环节围绕“驻村书记扎根乡村实干,党建引领擘画梧川新篇”主题展开。团队成员向梧川村党总支书记洪海飞提问:“近年来,梧川村构建的新型党建模式在乡村振兴中成效显著,请问下一步党建工作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洪海飞书记回应,党建工作是持续性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深化引领作用,下一阶段核心目标是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科技型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韩建雨老师同步为队员释疑,肯定了梧川村党建模式的实践价值及“红绿经济”发展模式在区域内的示范意义。
7月24日,在韩建雨老师指导下,实践团队围绕“党组织与党员协同机制”“党建模式成效评估”“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路径”等关键问题,对洪海飞书记开展深度访谈。洪海飞书记系统作答,并坦诚指出人才短缺尤其是科技型人才匮乏是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明确长远发展需以人才为支撑。此次访谈为团队后续调研提供了精准的现实依据。
当日下午,实践团队走进当地红色文化展示馆,在村委洪微的讲解中,系统学习绩溪红色文化脉络,感悟百年来仁人志士在这片土地上的热血奉献。随后,团队前往黄高峰青年学院与金岭洞参观,刘世杰老师沿途详解建筑历史与文化内涵。在金岭洞前,刘世杰老师讲述了村民凿洞引水的奋斗史,这座被誉为当地“红旗渠”的工程,彰显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坚韧。走出洞口,队员们瞻仰雄伟的烈士纪念碑,以默哀致敬革命先烈,深刻体悟红色精神的时代传承。
7月25日下午,实践团队分两组开展入户调研,从村民种植产业切入,逐步深入了解党建工作实效。村民们普遍反映,在党的引领下,加入产业基地后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党员干部的履职尽责给予高度认可,感谢其在产业发展中提供的有力支持。
7月26日,实践团队返程。此次梧川村之行,队员们既领略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感受了村民的淳朴民风,更深入理解了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和美乡村的建设实践。通过调研,团队对梧川村党建工作与人才需求形成系统认知,成员们表示将结合实践成果与专业知识,为梧川村及同类村镇提供针对性建议,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此次实践既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是青年学子践行使命、服务乡村的生动写照,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担当。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探寻振兴密钥 激活“梧限”动能
——韩建雨、李露露、韩斌、刘世杰四位老师指导“梧限合作社”小分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7月23日至25日,在韩建雨、李露露、韩斌、刘世杰四位老师的指导下,跟随着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梧志兴川”实践团的脚步,“梧限合作社”专题小分队走进绩溪县梧川村,以“乡贤+合作社模式对梧川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为主题,开展为期三天的实地走访调研。在三日行程中,小队通过座谈访谈、基地探访、入户交流等形式,深度挖掘梧川村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
解码乡村发展“破局之路”
7月23日,小分队首站抵达梧川村党群服务中心。在实践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后,长安镇副镇长、梧川村党总支书记洪海飞分享了七年治村历程。问答环节,小队聚焦现行模式的痛点与难点,与村干部进行深入探讨。洪书记指出,乡贤的本土资源优势与合作社的组织效能相结合,是破解资金、技术瓶颈的关键,这为小队的细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红色革命”与“绿色经济”协同共荣
7月24日上午,小分队对乡贤代表洪健荣、洪微进行专题访谈,深入了解乡贤群体在克服发展阻力、推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以及对“乡贤+合作社”模式未来发展的建议,直观感受到乡贤在资源对接、产业引领中的核心作用。
当日午后,小分队再次与合作社负责人洪海飞书记深入交流。据介绍,合作社目前以农产品加工、特色种植及红色研学为主营业务,推行股份分红机制,有效提升了村民参与度;未来将进一步拓宽发展渠道,积极吸纳本土人才返乡创业。
脚步丈量土地,对话倾听民声
7月25日上午,小队参与和美乡村建设方案座谈会,梧川村驻村书记韩斌详细解读了村庄本土规划及“红绿融合”发展战略。午后,队员们再次与合作社负责人洪海飞书记专题访谈,系统了解合作社主营的农产品加工、种植业及红色研学业务运营情况;随后跟随梧川村冯海凤副书记走访农产品种植基地,实地考察油茶、前胡、贡菊等特色作物,深入掌握梧川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9时左右,小队分为四组开展入户调研,围绕“合作社分红机制、老年人就业保障、基础设施优化”等民生议题收集村民真实诉求,记录下充满乡土温度的民生期盼。见证乡村变迁的老年群体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切实愿景,而归乡创业的新生力量则承载着老一辈的期许,成为点亮乡村未来的希望之光。
本次暑期实践已近尾声。三天时间里,“梧限合作社”小分队以脚步丈量乡土,以对话倾听民声。从种植基地的盎然生机到乡贤的赤子之心,从村民的朴实诉求到合作社的创新探索,队员们不仅记录下“乡贤+合作社”模式的鲜活实践样本,更深刻体悟到:乡村振兴的密钥,正蕴含在土地、乡贤与村民的共生共荣之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