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榜样9》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晚8点档播出,安徽工程大学生物工程系教师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教师线上进行了观看学习。支部党员们深刻感受到这档节目不仅是对共产党员精神风范的生动诠释,更是一堂关于教育使命与职业信仰的实践课。作为高校党员教师,倍感榜样的力量、责任和担当;全体党员教师观看后形成了如下的心得体会。
《榜样9》线上观看学习
一、榜样力量:坚定教育者的理想信念
《榜样9》中的人物,如扎根基层的范振喜、医者仁心的钱素云、扶贫助教的刘玲琍等,他们以平凡的岗位成就不凡的事业,其核心动力源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信念。刘玲琍老师的故事尤其令我动容:她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实现知识与人格的双重成长,展现了教育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塑造灵魂的工程。这启示我们,高校教师需始终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将理想信念融入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二、责任担当: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
节目中,榜样人物在各自领域主动作为、勇挑重担的精神,让我反思教师的职业内涵。例如,覃大清等党员以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发展,体现了新时代党员的担当与智慧。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肩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需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既要在学术上深耕前沿领域,引领学科发展;也要在教学中注重价值引领,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同时,面对科研难题与社会需求,更应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奉献情怀:以仁爱之心服务师生与社会
榜样们无私奉献的品质,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行道路”,让我重新审视教育者的角色定位。钱素云在医疗一线冲锋陷阵,刘玲琍用爱温暖学生,这些事迹启示我们: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情怀。高校教师需以仁爱之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等方式助力全面发展;同时,应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或通过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精神,真正实现“教育反哺社会”。
四、行动方向:以榜样为镜,躬耕教育实践
节目中,浙江横坎头村村书记提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这对高校教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需以榜样为标杆,从三个方面提升自我:
深化课程思政:将榜样精神融入教学案例,如在生物工程课程中讲述科学家攻坚克难的奋斗史,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与社会责任感。
强化科研育人:带领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
服务社会需求:结合专业优势,投身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将学术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结语
《榜样9》如同一场精神的盛宴,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者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精神的传承。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新时代精神的践行者。未来,我将以榜样为镜,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深耕教学科研,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推动创新,以“润物细无声”的温情滋养学生心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全部力量。正如节目中那句“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眼中的榜样,以微光汇聚星河,照亮教育事业的未来之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