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代代传】第三十三期 汪少川 坚定信念 永跟党走

2021-08-17 20:22:35 红色基因代代传 软件党支部

——父亲的教育和影响

红色1.png

历史上,汪家在当地很有影响。据史料记载,唐宋年间,汪家率众协助官府剿灭当地打家劫舍、坑害老百姓的土匪,受到朝廷的褒扬,有“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之说。自此,崇文尚武、济世报国的家风一直广为传承。

汪少川的父亲汪永熙,是个正直、有担当的汉子,家有兄弟四人,他居长。父母双亡后,长兄为父,汪永熙在家中主事。其妻邓氏是个忠厚、善良的家庭妇女。汪少川出生时,大姐远嫁他乡,家中还有大哥汪正卿、二哥汪正国,汪少川排行第三。汪少川七八岁时,家里又添了弟弟和妹妹。汪家人口多、负担重,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汪永熙并没有低头。他靠着身强力壮,领着两个儿子,一面租地主的地来耕种,一面帮地主家打短工。不管风吹雨打,不论烈日寒风,全家终年忙碌不停。可是,一年下来,交了沉重的租税后所剩无几。

汪永熙自小跟老辈人学了点医术,是村里的土郎中。农闲时,他就带着汪少川到山里采草药配点偏方。乡里乡亲一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来找他。一来是因为汪永熙心善好客;二来绝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家,囊中羞涩看不起病。汪永熙对穷人分文不取;家境稍微好点的,也就收少量的钱粮用来补贴生活。在遇到官府和恶势力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时,他就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汪永熙带着少年汪少川悬壶济世,经常教育家人要有一颗“济世”之心,要为穷人着想。这在年少的汪少川心中种下了“为穷人着想”的种子。加上他一家对很多人家都有救命之恩,结下了善缘,为以后开展革命活动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922年,马克思主义在家乡燕子河地区广泛传播,农民运动如火如茶,汪永熙深切地感受到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穷人才有出路。他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在燕子河当选为农会主席。在与土豪劣绅们的斗争中,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保住农会和穷人的利益,就必须跟着党走,抓住枪杆子。1929年6月,汪永熙在燕子河以北的永福寺地区组织了400多人的红色赤卫军,并任总指挥。在他的影响下,三弟、四弟和三个儿子都参加了赤卫军。当时,汪少川只有十四岁,被安排在指挥部当勤务兵。汪永熙带领的赤卫军多次协助红军主力部队作战,狠狠打击了当地的国民党保安团和地主反动武装,声威大振。

1930年6月,红一军主力转移到外线作战,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主民团乘机疯狂反扑。汪永熙的赤卫军被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团和当地反动民团数千人重重包围。最终因寡不敌众,汪水熙的三弟和四弟壮烈牺牲,他自己也受重伤,和大儿子汪正卿、二儿子汪正国,还有几十名赤卫军被俘。汪永熙被俘后被当作“共匪”首领,用担架抬着押送到流波石童,受尽严刑拷打,最后被砍头后首级悬挂在长杆上示众。汪水熙的两个弟弟、两个儿子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践行了永跟党走的铮铮誓言。

责任编辑:马士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历史上,汪家在当地很有影响。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