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铸就打赢脱贫攻坚战“科技哨所”

发布时间:2020-10-13 09:45:53

铸就打赢脱贫攻坚战科技哨所

安徽农业大学

长期以来,安徽农业大学坚持以科技兴农、科技兴皖为己任,从1985科技开发大别山到精准扶贫,紧紧围绕扶贫攻坚的时代使命,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大别山道路,为江淮大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以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校县共建机制和四体融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为平台,铸就打赢脱贫攻坚战科技哨所

科技哨所建在贫困最前沿

为了能够给贫困地区提供持续、有效和驻地的平台支撑,2013年以来,学校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3亿元,分别在金寨县、临泉县、颍上县、定远县、桥区等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立了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皖西北综合试验站皖北综合试验站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农区草牧业特色试验站,搭建了一个个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推广和创业孵化功能于一体、政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永久的、驻地的产业扶贫和农技推广支撑平台。通过在扶贫开发重点县投入大量的创新资源,构建以一站一盟一中心为重点的校县共建模式和以四体融合为主线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学校专家教授带领地方专家和农技人员,开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服务,在产业扶贫、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土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搭建了永久、驻地工作的科技服务平台。

综合试验站先遣队安营扎寨

哪里有贫困的影子,哪里就是安农人的主战场。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育人报国的大擂台,集聚优势资源和人才,向安徽贫困一线发起总攻,既打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也擘画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学校每年8000多人次专家奔波于脱贫攻坚一线;安徽省60%以上县域主导产业由该校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安徽17个国家级农业园区中14个由该校负责规划,为地方打造了100多个特色产业……

综合试验站就像一个个科技哨所建在田间地头,把学校的根扎在农业生产一线。产学研联盟像个中枢,实现学校科研成果与农业技术需求的无缝对接。

20164月,学校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建成,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张子军成为首任站长驻扎定远县,组建了水稻、小麦、猪禽等九大产业联盟。九大产业联盟的专家跑遍了全县22个乡镇,为每个乡镇量身定做了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每个联盟的首席专家,要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从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到每个月至少一次实地指导产业发展,从指导具体的生产环节,到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张子军说,以前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就行了,现在要跟当地的农技人才捆在一起,把产业兴起来。张子军同时担任草牧业产业联盟首席专家,他联手地方农技团队,成功在100多亩江淮分水岭低产田上种植出牧草,并进行杜泊羊和湖羊的杂交选育科研工作,推广农区草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种养加销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

建站以来,试验站共为定远县引进农业新品种376个,应用农业新技术92项,服务农业企业100多家。定远县已形成草、菌、虾、猪、鹅五大特色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0194月,定远县退出贫困县行列。

随着今年41日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西南综合试验站的签约,形成了覆盖安徽省主导农业产业的格局,为推动安徽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一个个综合试验站就像该校驻扎在农业一线的先遣队,支撑起一个地方农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也激荡起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产业联盟专家攻坚队拔除穷根

一个专家,可以挽救一个濒临绝境的产业;一个团队,就能打造一个富民强农的产业。

学校对口帮扶的金寨县大畈村位于大别山区,之前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村民用电和自来水都不正常,集体经济几乎是空白。学校派驻扶贫工作队,帮助制定三年脱贫帮扶措施,每年列出专项经费支持产业发展,组织知名专家作为产业顾问常年奔波在学校和村子间。

让老百姓脱贫,关键是要找到能致富的产业。学校专家为大畈村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根据大畈村水土贫瘠,但有高海拔的环境优势,决定打造高山有机农业。在专家手把手指导下,农户叶乃军一季下来赚了不少钱。专家的话管用!三年时间,他把茭白种植面积增加到20多亩,纯收益增加十几万元,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

几年的时间,学校帮助大畈村打造了高山茶叶、高山有机香稻、高山蔬菜、生态养殖、中药材和蚕桑等特色产业。2017年,大畈村由原先的深度贫困村顺利脱贫出列,2019年成为安徽省第一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

距离大畈村160公里外的颍上县吴寨村,是学校对口帮扶的另一个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4.6%。帮扶工作开始后,专家团队为该村确定设施蔬果大棚种植和畜禽养殖两个重点突破方向,平均每周一个专家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短短几年的时间,吴寨村从没有设施农业,到新品种、新技术陆续落地生根,发展到蔬果大棚种植130余亩;从无成规模养殖业,到生猪年出栏2万头,肉羊年出栏300只,肉牛年出栏100余头,禽类常年存栏10余万只。

整村推进夯实稳固脱贫内在根基

为了扩大产业扶贫成果,学校在总结大畈村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产业扶贫整村推进计划,将金寨县迎河、宋河、东高、竹根河和石台县杏溪村等重点贫困村列为产业扶贫整村推进试点村,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工作中,制定规划引领、项目支撑、跟踪服务、团队作战原则,依托产业联盟专家团队,整合多方资源,与驻村扶贫工作队、有关镇村合力推进,共同帮助试点村制定了产业扶贫实施方案,选择了2-3 项适宜发展的脱贫产业,专门选派专家到村入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跟踪服务,为试点村发展特色产业、户脱贫、村出列提供高效、及时的技术指导,所有试点村均已出列,产业基础牢固,取得了预期成果。

几年前,宋河村的茶园还是鸡肋,产量不高、质量不行,卖不上好价钱。该校专家团队提出以重振优质茶叶生产为重点,以稳定山核桃种植与黑毛猪等畜禽养殖为补充的特色产业多种经营发展路径,几年的时间,经过改造提升,全村优质茶园面积达5000余亩。产业发展起来,也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贫困户老杨一到采茶季,就在茶园帮忙,一天能有150元的收入,一季采茶收入就能有3000多元。

团队作战贡献精准扶贫集体智慧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学校围绕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在全省范围内组建了75个县域农业产业联盟,每个产业联盟由学校1名专家出任首席专家,配备8-10人的专家团队,建成了一支稳定、活跃的产业扶贫服务队伍,这支队伍常年有350多位专家奔波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联合攻关,精细作业,深入田间地头,为贫困地区送技术,扶产业。

选准产业打通稳固脱贫首要路径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学校紧紧牵住产业这个牛鼻子,送技术下乡,让产业扎根。学校与全省50多个县(市、区)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与全省900多家省级以上农业企业、1200多家农业小微企业、60多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9年,我校携手省内外上市公司、龙头企业、校友企业等175家单位发起成立了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合作企业战略联盟,搭建起学校扶产业,产业聚企业,企业联大户,大户带贫户的桥梁和纽带,共同谱写脱贫攻坚和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学校和企业围绕贫困地区产业技术需求,通过引进新品种、示范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转化专利、制定标准、规程等举措,使得贫困户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有效促进了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动力,形成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技之长的稳定脱贫基础。

责任编辑:张治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长期以来,安徽农大坚持以科技兴农为己任,从1985年“科技开发大别山”到精准扶贫,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大别山道路”。
    热度榜 more +